1








Loading...
心密学府
心密学府
也談正知正見


                               也談正知正見

    首先我的師尊元音老人教導我們,學佛第一要知見正,是最要緊的。

    其次佛到娑婆世界的一大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知見”。

    再次達摩祖師血脈論: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佈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
  答曰:“不得。”

  又問:“因何不得?”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回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

    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欲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何以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汙不得。

    溈山祖師曰: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若見惑不除,一切的六度萬行也只能是人天乘,不得成佛。佛是兩足尊,智慧是首要的,只有顯發了智慧,才能談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福德。

    不管你修習何宗,哪一法門,如真欲出生死、成大道,對於明心見性,非但不可漠視它、否定它、偏離它,而且要竭盡自己之智勇和精力,為實現明心見性這一偉大目的而努力奮鬥,決不可畏難而退!這是我師尊著重強調的第一點。

    又次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見,即堅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義。佛教並不反對其他的宗教,凡是能有助於個人修行的都可以融匯於佛教中。因而把正見當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餘七道則都是在正見的基礎上進行精進不懈的修行。

    故此,知見正否非常重要,是能否成就的關鍵,古德雲:“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倘若知見不正,非但修行時要走彎路,結果不得圓滿,還有誤入歧途之危險。

    現在我們先說說禪宗,“禪門有淺有深,階級殊等,依其修因證果之不同,約可分為五類:

    一、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

    二、正信因果,亦以欣厭心而修者,是凡夫禪。

    三、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

    四、悟我法俱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以上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

    五、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而今時至末法,禪門蕭條,就連雪竇祖師都說,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歷代祖師直指見性的語句更不勝枚舉,悟道不是很容易嗎?為什麼又說難呢?蓋悟道不是徒托空言,須要與事相應。其間不無難處,茲略舉十端如下:

    一、疑情難起,妄念難息。參禪不起疑情,即無開悟之日,應抱定一則透不過的話頭,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落,極力追究,直至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方能相應。持咒念佛,須心念耳聞,極力追頂,才能化妄念於無形。

    二、大道即在目前,學人就是不識。古德雲:只為親切甚,轉令薦得遲!非虛語也。

    三、聰慧者,流於文字、口頭,不務實修;老實者又多死於句下,此宗風所以不振也。

    四、真偽難辨。玄沙雲: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在識神裏用事而謂悟道,今人尤甚。

    五、死水不藏龍。學者往往因樂於安住定境,落入無記,坐在鬼窟裏而不知。

    六、住著定境自以為得。學者於定中偶得一聖境,自以為得,守住不放而死於境下。如守住“樂”者,即不能出欲界;守“明”者,不出色界;守“空”者,不出空界等。

    七、功夫與悟道混為一談。眾多學者不識功夫與悟道的區別,誤將發了某種神通或氣脈通暢了,以為悟道;反之,即非悟道。不知神通再大,功夫再好,不識真心,終有落處,生死不了,絕非悟道。

    八、驕躁難戒。學者於悟道前,多急於求成,失之在躁;悟道後,又因欣喜而失之在驕。躁則易折,驕則易狂,俱為學者之大忌,故亟宜戒除。但學人往往不自覺或護短而不之顧,故多流於始勤終惰或狂妄不羈,此豈非今日修道者多而證道者少癥結之一歟?

    九、保任精進,消除舊習難。要將多生曆劫著相的舊習一下消光,確非易事。俗語雲:“江山好改,習氣難移。”如不時時覺照,護惜本真,勤於改造,實難有淨盡之日。但學者往往得少為足,以為一悟便是,不事改造,非但無以進證後得智,且有墮入“悟後迷”之危險,可不慎哉?!

    十、圓證無住難。眾多學人往往以為悟得此能言會道、謦欬掉臂的是自己天真佛,便已到家,如再用功,就是執法了。殊不知此只是始覺,不是本覺,尚須以之依於本覺,精勤修習,始成大覺。更有學人著於性體,住在證境上,不自覺的墮於聖域而不離窠臼,此皆不能圓證菩提之大咎也。

    淨土行人,已得三根普被之法而不自知,自印光大師而下,能老實念佛者萬不得一,更別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了,其猶如龜毛兔角,僅不哀哉。

    讲到我们修法,我们现在传的是心中心法,當年普賢菩薩就丁寧我們初祖,好好修持,成就下山,廣度大眾,以補禪宗和淨土之不足。我們這個一切佛心中心法,是中國本有的法,唐朝就開始傳授了,其借助觀音勢至兩大菩薩的法門修持的,只要時時刻刻真用心,就是我們上座時要死心塌地念念不生,死心塌地心念耳聞。念咒是心念,不是嘴念,耳朵要聞,聽得清清爽爽,要能把大腦思想抓住不動,才容易入定。下座時,綿密觀照,看著念頭起處,不跟念頭跑。境界當前,不為境界所動。這樣做功夫很快,三百座乃至五百座就能打開本來見到本性,這個法是見性很快的。

    只要我們不見所見,只見能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著相!時時見性!因為所見的種種都是假相,只有能見之性才是真的。不見所見,只見能見,實很簡單,豈不慶快平生!古語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不用這跑那跑,跑來跑去,把光陰都跑掉了浪費掉了,心定下來,不要此山看著那山高,這裏跑那裏跑這裏都不好,到了那山又不高,亂跑,沒用!趕快用功定下心來,磨練真心,功夫在心地上用,離開心用功都是魔道!現在人修學佛法,多是著相修行,要什麼神通啊!要起什麼妙用啊!都是著相!

    修法千萬不要著神通,神通是人人本具的,只因貪、嗔、癡作祟,向外追求,執取幻影而塗汙蓋複了本性光明,以致無從揮發。今只要息下狂心,消除貪、嗔、癡的妄想、顛倒、執著,即自然顯發神通。故宗師大聲疾呼:“但得本,不愁末!”神通不可求,求亦不可得。縱然求得,也是假的,不是本具的神通(那都是外來附體的)。《大日經》明說:“要先得道通——漏盡通,然後五神通不求自得。”可見修法求神通是大錯特錯的事。但現在修法者,百分之一百都求神通,以致往往走入歧途。既白費精神,浪費了金錢,還有入魔之慮,真太不值得了。我等當猛然醒悟,再不要隨人腳跟轉去求神通了。

    見性之後更要進一步除習氣,把習氣除光,思惑就了了。故悟後保任功夫不可輕忽,悟道無有定法,保任亦複如是,學者當自思維自家性情:還是一任無為而至圓滿;還是一任觀察而至圓滿;還是或有時無為,有時觀察而至圓滿。六祖教人定慧雙修;石霜教人如大死人去;大慧教人越思想越明白;……俱無定法,學者可就與之性相近者,擇一法而行之。

    佛教無論任何宗、任何法門的修持,都離不開觀照。可以說,觀照是學佛成道的唯一途徑,是能否明心見性、能否修持成就的關鍵。故應連續不斷的打坐,不可修修停停。上座時須一切放下,死心塌地的心念耳聞修法,下座後,須綿密觀照,不可放逸、不忘觀照,一切事物皆如夢幻,無可執取。縱然費盡精力,也是兩手空空而去,倒不如及早放下,親證大道,受用永世了。

    離念的靈知,即我人的真心。此空靈無知之知,不在時間長短為證,而在是否確實識得伊,肯定伊與承當伊也。如不識得或疑而不敢承當,雖整日不起一念,一如死人,起念又同凡夫矣。若識得而承當者,雖一時習染未除,妄念起處複落於見聞覺知,但一凜覺,即又空無一物,回歸本位矣。古德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以粘著便成妄,不著即妙用也,此凜覺功夫,須是保任,也就是叫你由生而熟,而且由熟而化也。你果能於妄想顛倒之際,是非紛擾之場,念念覺知,念念轉空,久久純熟,並此覺知之心亦化為烏有,不執為實,動靜閑忙則打成一片矣。到此時再反觀一切事物,一切妄念,原皆我真心,有何染、淨又有何隱現哉。

    保任之法,不是另起一法修之,乃於日用中不著相,不落空,不費一點勁,費力即不是,不起一毫修學功夫之念,不求清淨,不求寂滅,不思佛法,不求脫離,更不著神通,祗與麼淡淡去,久之,則自性之光明,自然透露,照天照地去也。

    同修們,上述所列,皆祖師反復強調的,借新年之際和大家互動,讓我們在新的一年裡,遵照祖師的教導,如法修持,勤除習氣,上上升進!

                                 菩薩戒弟子  覺海合十  2014年正月初十


金融产品
fcfsjhfdskjfhh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