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ading...
佛祖典集
佛祖典集
禅宗公案八则





  (一)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的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省。

 
  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南泉不应杀生;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不能以狭义的见解,诬谤大德。南泉斩猫或许以手作势,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着。现在智常斩蛇,这可能也是作势欲斩,学僧见风即雨,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意谓些慈悲没有。

    但智常禅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岂容你说粗说细,所以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禅要割断常情常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着,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二)月亮偷不去

    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芦,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和悦的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的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美丽的月亮’,象征着我们的自性,每一个人,自性中都有无限的宝藏,假如能识得自家宝藏,何用偷窃他物?禅师的惋惜,不能将美丽的月亮送人,正是告诉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佛性至宝,何必沦为窃盗?



    (三)凡圣两忘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四)一与十

  龙潭崇信禅师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穷困,在天皇道悟禅师寺旁,摆一个卖饼的摊子,连一个住所也没有。道悟禅师怜他穷苦,就将寺中一间小屋给他居住。崇信为了感恩,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道悟禅师收下以后,每次总叫侍者拿一个还给崇信,有一天,崇信终于向道悟禅师抗议道:‘饼是我送给你的,你怎可每天还我一个,这是什么意思?’
  天皇道悟禅师温和的解释道:‘你能每天送我十个,为什么我不能每天还你一个?’

  崇信不服气的抗辩道:‘我既能送你十个,何在乎你还我一个?’
  道悟禅师哈哈笑道:‘一个你还嫌少吗?十个我都没有嫌多,一个你还嫌少?’

  崇信听后,似有所悟,便决心请求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准他出家。
  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

  崇信自信的应道:‘一生万法,万法皆一!’
  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后在龙潭结庵居住,世称龙潭崇信禅师。
 
   这一段公案,完全表现的是自他一体,能所不二的禅心。天皇道悟禅师的房子,要让给龙潭崇信禅师去住,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龙潭崇信禅师的烧饼,天皇道悟禅师收下以后,又再还一个给龙潭崇信禅师,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当然,那时天皇道悟禅师的苦心,不是一个卖饼的俗人所知,但经常如此,终于触动崇信的灵机,从参究这个疑团,到直接的抗辩论争,龙潭崇信终于觉悟到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无不二,原来宇宙万有,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

 

    (五)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六)不信是真谛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七)我不是众生
 
    惟宽禅师有一次被一位学僧问道:‘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答。

    ‘你有没有佛性?’‘我没有。’

    ‘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
    ‘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是佛吗?’
    ‘也不是。’

    ‘那你究竟是什么?’
    ‘我不是一个“什么”!’
 
    学僧最后问道:‘那是我们能够看到或想到的吗?’
    ‘那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
 
    我是什么?我就是我,如果人人都能肯定自我,那就是真我,所谓真我非众生,非不众生,那是个什么呢?

 

    (八)不能代替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几次三番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着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那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的说道:‘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金融产品
fcfsjhfdskjfhh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