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ading...
心密学府
心密学府
《楞严经》中菩萨修行六十阶位--轉


《楞严经》中菩萨修行六十阶位

《华严经》中所述菩萨修行的位次一般为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计五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与妙觉,共五十二位。

而《楞严经》中修楞严大定的位次为六十位,在十信位 前,还有三渐次位及乾慧位,在十地 前有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

1,三渐次位

1.1。修习位,断除五辛。葱、韭、蒜等五种植物,因其生吃能增加嗔恚,熟吃能增加淫欲故。

1.2.真实位,刳其正性。正性,就是性戒,杀、盗、淫、妄之四戒,无论是否持戒律,犯之则有罪。

1.3.增进位,违其现业。就是舍识用根,六根不攀缘六尘,回光返求自性,六根会六而归一。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大多属于这三种位次,经常看到受了菩萨戒律的居士,虽未短除任何见、思之惑,而被称之为“菩萨”,就是十信位前三个渐次。而到了二信位的菩萨,则能够自己选择投生的家庭和处所,知道宿命,具有宿命通了。

2,干慧位: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一)声闻,乃独求涅盘,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 (二)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

3,十信位

3.1.信心︰谓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

3.2.念心︰谓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

3.3.精进心︰谓唯以精明,进趣真净。

3.4.谓心精现前,纯以智慧。

3.5.定心︰谓周遍寂湛,寂妙常凝。

3.6.不退心︰谓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

3.7.护法心︰谓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

3.8.回向心︰谓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3.9.戒心︰谓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

3.10.愿心︰谓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

4,十住位

4.1.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挥,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4.2.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4.3.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4.4.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4.5.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4.6.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4.7.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4.8.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4.9.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4.10.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5,十行位

5.1.欢喜行︰谓作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时无悔,令他欢敬。

5.2.饶益行︰谓持净戒伏众魔,令一切众生立无上戒,得不退地,饶益自他。

5.3.无嗔恨行︰又名无恚恨行或无违逆行,谓修忍辱离嗔,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

5.4.无尽行︰又名无屈挠行,谓多劫受诸剧苦,仍勤修精进,求法济生,广摄善法。

5.5.离痴乱行︰又名无痴乱行,谓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

5.6.善现行︰谓知一切法无所有,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一切众生。

5.7.无著行︰谓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且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

5.8.尊重行︰又名难得行,谓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

5.9.善法行︰谓得四无碍陀罗尼等法,成就种种化他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

5.10.真实行︰谓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6,十回向位

6.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又名救护众生相回向、救护众生回向;谓行六度四摄等救护一切众生,怨亲 平等。

6.2.不坏回向︰又名不坏一切回向;谓于三宝得不坏信心,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6.3.等一切佛回向︰又名等一切诸佛回向、平等一切佛回向、等诸佛回向;谓效法三世佛,以不着生死、不离菩提修习回向之位。

6.4.至一切处回向︰又名遍至一切处回向;谓经由回向力以所修善根供养一切三宝、利益一切众生。

6.5.无尽功德藏回向︰又名无尽功德回向、无尽藏回向;即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是等功德,庄严诸佛刹,以得无尽善根。

6.7.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回向所修施等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6.8.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又名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谓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6.9.如相回向︰又名真如相回向;谓顺真如相而回向所成种种善根。

6.10.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又名无缚无著解脱心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无缚无著回向;谓于一切法无所取执缚着,行普贤行,以无缚着解脱之心回向所习诸善,饶益群生。

7,四加行位

7。1.暖加行位: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暖加行。无漏者。谓无漏失。不落三界生死也。

7.2.顶加行位:顶者。谓观行转明。在暖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加行。观瞩四方者。谓观四谛也。

7.3.忍加行位: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名忍加行。

7.4.世第一等加行位:谓此中观四谛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故名世第一加行。

8,十地位

8.1.欢喜地︰菩萨至此位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8.2.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

8.3.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故名。

8.4.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故名。

8.5.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

8.6.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无分别的最胜智现前,故名。

8.7.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8.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故名。

8.9.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

8.10.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名。

金刚喻定:又,十地的满心,名金刚喻定。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之能摧一切物,故名金刚喻定,又称为金刚三昧或金刚心。若由此再开出一等觉位,则成四十二位。等觉为断惑的最后位,是因位的最上位,与果上的妙觉仅差一等,次生即可补前佛处而作教主,故亦云补助位。但是,《璎珞经》则称为无垢地,以虽有烦恼余习,然只如微烟,有等于无,故名无垢地。

9,等觉位:等觉为断惑的最后位,是因位的最上位,与果上的妙觉仅差一等,次生即可补前佛处而作教主,故亦云补助位。等者平等,觉者觉悟,等觉又称作遍觉,平等普遍,遍觉诸法,诸法平等,故诸如来平等。

10,妙觉位: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故亦为佛果之别称。又称妙觉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妙觉位。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盘之理。


菩萨的十种修行  即信、悲、慈、舍、不疲倦、知经书、知世智、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如说修行。语出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三(新译卷三十四)、《十地经论》卷三等。

(1)信

  是信佛的因、果,《菩萨地持经》立信佛、信法、信僧、信诸佛菩萨神通力、信真实义、信种种因果、信得义、信得方便等八种。此行对治放逸懈怠,不受菩萨戒。

(2)悲

  有三种,即众生缘、法缘、无缘。众生缘是缘受苦众生而思救济;法缘谓观诸众生但是五蕴假和合,本无人我,而起悲心;无缘悲谓观众生五蕴之法毕竟空寂,而起悲心。此行对治杀害众生之想。

(3)慈

  也分众生缘慈、法缘慈与无缘慈,准上可知。此行对治嗔恚之心。

  (4)舍︰分内施、外施。内施谓施与头、目、肢节、手足等内身;外施谓施与资财等外物。此行对治悭吝之心。

(5)不疲倦

  分成在世间行中精勤不倦,与在出世行中精勤不倦两种。对治多求众具与贪着世事。

(6)知经书

  又称知经论,谓闲熟内明、因明等五明,成就闻、思、修三慧,以成证行。对治无方便智。

(7)知世智

  分如世间而知与如世间而转。如世间而知谓知世间事,知世间义及第一义;如世间而转又分随自所宜与随他所宜。对治不随顺他人。

(8)惭愧

  《地持经》卷七分四种︰故意不作所应作而惭愧;不作所应作而惭愧;作不应作且加以覆藏而惭愧;作所应作已反生追悔而惭愧。对治放逸懈怠、不修善法。

(9)坚固力

  又称不动力或勇猛力,分自护不退失的不退力,与转进上位的不转力两种。对治怯弱不堪生死之苦。

(10)供养

  分供养财物的利养供养与如说修行的行供养。对佛怀有疑惑,则以此行对治。





金融产品
fcfsjhfdskjfhh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