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ading...
心密道场
心密道场
培養福德--妙解

                       培养福德

    顶礼恩师、礼拜各位金刚兄弟:
      
    三祖开示:“修心中心法以易于成就故,须善根福德全备者方克承当。”古人听到一句对机的话或是听到风吹树叶就开悟了,我们听了怎么没有开悟呢,就是因为福德资粮不够。那么我们心密弟子该如何培养福德呢?下面根据我的感悟和经历,和师兄们分享一下:

    (一)行心中心十种行愿

    修心中心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行十种行愿,也就是要发十种行愿,修十种行愿,一定要做到,才能与心中心法相应。如果能做到心中心十种行愿,我想是培养福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二)八福田堪种

    八福田者,谓佛、圣人、僧三种,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者,父母生我肉身者,此四名恩田;救济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名田也。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者,亦犹农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也。 

    [一、佛田],佛,位登极果,世出世间最胜无比,人能恭敬供养,岂但获一切福,亦能灭一切罪,故名佛田。

    [二、圣人田],谓菩萨、缘觉、声闻,出离三界,证悟圣道,具足无量功德智慧,人能恭敬供养,即获胜福,故名圣人田。 
 
    [三、僧田],僧,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谓处众和同,敬顺无诤,是佛弟子。人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僧田。 
  
    [四、和尚田],和尚,谓出家者,因师教诲之力,生长法身,其恩实重,人能供养恭敬,即获福利,故名和尚田。 
  
    [五、阇黎田],阇黎,梵语具云阿阇黎,华言正行。以能纠正弟子之行,即教授得戒等师也,因依此戒得生禅定智慧,其恩实重,人能供养恭敬,即获福利,故名阇黎田。 
 
    [六、父田],父为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于长,教诫育养,其恩罔极,为人子者,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名父田。  
 
    [七、母田],谓母始自怀孕,分娩以至乳哺鞠育,护持长养,愍念劬qú劳,其恩罔极,为人子者,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名母田。  
 
    [八、病田],谓见人有病,即当念其苦楚,用心救疗,给与汤药,则能获福,故名病田。

    (三)积极为道场服务,为师兄们服务。

    积极为道场服务就是无我,就是正念。一心为道场,放下自私的束缚,多多互动,放下面子心,往往是心性的流露,自利利他。所以积极为道场服务的人,法益就大,培福也快。

    (四)践行六度万行

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发这四弘誓愿,时时刻刻、兢兢业业的督促自己用功。不只是为自了。六度万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第一个就是布施。为什么要修布施呢?就是要断掉我们的吝啬心,执着心。我们都执着吝啬得很,不肯舍。肯舍心量就大了。

    第二是持戒,是指戒心不动。如果你心常常在动,妄念丛生就不行。

    第三是忍辱,并不是说我们要发火了,硬压制自己把这股火气捺下去。不是!那样肝火旺会生病的。那怎么办呢?要观空,一切都不可得,连“我”也没有。既无我,哪有辱呢?没有我谁来受这个污辱?如此观察,即如《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我,辱从何来?既无辱又何须忍呢?不忍之忍,是为大忍。因为一切都没有,一切色相都是因缘合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为一切事物本身没有,都是因缘相聚之后才有的。所以就不要再着相了,不着相,那么你心就空了,心空了辱也就没有了。

    第四是要精进。修法、学佛就是要精进。如何精进呢?就是勤除自己的妄习。当你忙忙碌碌的时候,看不见妄念,还以为没有妄念。实际是妄念不停,你没有看见。这就犹如一杯浑水,浑的时候,你看不见泥沙,待泥沙沉淀下去,上面水清了,才能看见泥沙。所以,当我们妄念、妄心清静下来,才能看见妄念在不停的动。我们打坐,念佛看见妄念是好事。因为心逐渐清静了。有人说他打坐时看见妄念不好,还是不打坐好。不打坐看不见妄念,看不见妄念他以为就没有。不是!妄念永远不会息,不会停。所以我们做功夫要精进不懈,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时时刻刻观照,念头一起就看见它,不跟它跑。我们果真能这样精进不懈地做功夫,不过三、五年,就能打开来,见到自己的本性。有人修行许多年也不行,这是什么缘故?就是时时刻刻还在动念头,没有看住它,没有精进。假如时时刻刻看住它,只要三、五年就一定会把念头歇下来,一定会把身、心、世界化空,再经不断地在事境中锻炼,勤除习气,最后定能打成一片。我们打坐,必须死心塌地的放下一切,如大死人一样,只“心念耳闻”地绵密持咒,才有入处。心念,不是嘴巴念,而是大脑思想在念。耳朵要听清楚你念咒念佛的声音。要盯住这个声音。憨山大师说:“我们念佛持咒时,要象推重车上山,极力追顶”。光是两个小时打坐不算数,下坐要时时观照,念起不随,三、五年保你见性。

    第五是禅定。因精进不懈之故而得禅定。禅定是指对一切境界不迷惑,心不动摇,看见好的不爱,不是看见好的,心就“呼呼”乱动,想得到它,据为己有。看见不好的,逆己的事情就烦恼。心真空了,就常摄在定,遇事不惑了。说到定并不是坐在那里死了不动,更不是不能担任大事,而须照常的讲话,照样的工作,照样的走路。只是虽做一切而心不动摇。等于镜子照东西一样。镜子里面显现各种影相,但镜子不动。镜子没有说这个好我要,那个不好我不要。镜子它不分别,只是照物,什么东西来了就照什么。东西是长的就现长相,是短的就现短相,它不取不舍,毫无分别,这就叫“现量境”。这个现量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第六个就是智慧。就是指由禅定而开发的大智慧,明白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明白一切众生生来死去的由来。讲到生死,我们本来不生不灭,没有生死,为什么现在生死偏偏不断地现前呢?这都是识心妄动的缘故。假如我们能对境不生心动念,不趣境,就无生死,所以生死是虚幻的。现在许多修佛法的人,执着死时要有个去处,还要预知去处。其实我们真悟道了,是没有去处的,因为我们未曾死,只随遇而安,随缘度生,逍遥自在,游戏三昧,用何去处!

    不对之处,敬请恩师、师兄们批评指正!

                                 妙解惭愧合十
                               2017年1月7日




金融产品
fcfsjhfdskjfhh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