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ading...
心密学府
心密学府
《修行要訣》淺釋


    修行要訣》淺釋

    1940 年大愚法師給長女儀莊留詩一首
    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
    成佛作祖  無他秘密

    一、年代對象  1940 年大愚法師給長女儀莊留詩一首  
    同修們看了過後,都會認為,原來成佛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吧,是的,從理上說我們本來是佛,《圓覺經》雲:“知是空花,即無輪轉。”又雲:“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修道亦何難哉?!故龐婆雲:“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也。又經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容易吧。其實,這是我們大家心粗,只見屠刀、不明放下。古德雲:“罪性本空,放下便了”,是重在“放下”二字。“放下”者,慧照觀空,知一切本空,不被流轉,自然漸歸消釋。《五燈會元》卷第一: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召仙人,梵志應諾。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個甚麼?”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當放舍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無可舍處,是汝免生死處。”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如果只在字面上理解,著在相上,故才會如此。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我們的初祖是何等的智慧,創下了這心密法門,豈能像我們這樣粗心。更有少數同修,生起傲慢心,執著字面,不究奧義,不事精進,甚是可惜。現借諸祖師言句與經典,用通俗之言語,仗文字應般若,試述如下:

    二、寂照照寂  悟心容易息心難,息的心源到處閑,鬥轉星移天欲曉,白雲依舊覆青山! 

    寂照照寂,這是初祖為我們心密弟子立下要求和標準,功夫不做到此,不是了手時。現代人的惰性很重,少數人灌頂後兩輪都修不下去,修到二四印而進一步修者、已是難能可貴了,能修到千坐者又少了,打七、打九者就更少了,能堅持修到寂照照寂者就更少之又少了。同修們,看到這裡,還敢輕忽否?故祖德雲: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刹土現全身。 又雲:應無所住豁心空。金屑依然著眼中。驀地虛空連底脫。大千經卷一時通。再雲:應無所住生其心。廓徹圓明處處真。直下頂門開正眼。大千沙界現全身。古人如此,我等豈可得少為足,僅停留在知解上呢?!

    請看三祖在講恒河大手印時是怎麼說的,我們先要覺照,慢慢地進而至於寂照。覺就是知覺,念起要知道,不跟它跑,這是有功之用。假如看見心念動了,放不下,自己定力不夠,不能止斷其連續,這不行,須趕緊假佛力加持,以斬斷之。念佛的人迅速提起阿彌陀佛聖號,將妄心住到佛號上去,妄念就不能持續了;持咒的人則將咒一提,妄念就被轉換了;參禪的人時刻照顧話頭,妄念自然不起。假如妄念起來也不知道,跟著念頭跑,那就完了。所以見道後,須綿密保護。保熟了就不要保了,可由覺照進而為寂照了。圓覺經說: “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八地以前的菩薩都是有功用修正,比如我們教大家時刻照顧本來,照顧就是有功用修正,但是你不照顧不行,習氣重啊!一旦忘記掉,就又住相、住境了,又跟妄念跑了。所以,要時時刻刻注意觀照,這是從有功用轉化到無功用的方法。功夫到這一層次,不觀而觀,心即非心,二執齊消,我法雙空,並空也空。寂就是不動,不再用覺了,同時照也忘了,自然照而不著照,有個照在還是有住,還是有功之用,無照無不照,這才進入無為。無功之用,其功甚大。到這裏,才能入不退轉地。

    我們前面講過覺照,時時要覺悟、警覺,不要跟境界跑。朝於斯、夕於斯、流離於斯、顛沛於斯,時時刻刻做功夫,在在處處不妄記。到後面覺也不要了,還有覺在,就是有作為。要無作為,才稱“無為”。功夫成熟了,不用提起覺照,自然覺照。不提覺照,就是寂;自然覺照,就是照。這就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呢?儘管起妙用,本體仍是如如不動。功夫到這裏才算到家,還有覺照在,那就還沒到家。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這樣,總是要經過提起覺照的階段。要覺照、覺照、再覺照,把它照熟了,就象人在空氣中,忘記了還有空氣。“如入芝蘭之室,久聞不知其香”,渾化相忘了。

    有人要問了:“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究竟起念不起念?
    三祖答:照即是用,即是念念不停留。無念之可念,無起之可起,法爾顯現,自然應緣。

    臨濟祖師在三玄三要意中玄:“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中要也是這樣說的:功夫更加綿密,忘卻“離”字,遂入無為正位。身心輕安,受用無比。其始也返照之意多;今也變返照而為寂照,端拱無為,一無事道人而已。

    故此我們三祖發出感歎,奉勸諸位,自己本來是佛,時時觀照,不要著相,心、境都不可得,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才能逍遙自在——“方有自由自在分”。

    所以我們要遵照祖師的教導,以觀自在菩薩為榜樣,時時回光返照,觀我非空非有,寂寂無念、了了常知的本來覺性,這是修心的總訣。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須臾之間,攝念觀心,熏成無上大菩提種。”又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果然能於日用中綿密保任,踏踏實實定下心來,時時觀照這個本性,叫它在本位上不動搖,不為客觀環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牽引,時時長養聖胎,守道養性,勤除習氣,則終究會證成正果的。

    三、切忌用力:粗略一看,是不要用力,但請細看:

    切:截斷從教來滾滾。隨流未必去滔滔。青山長鎖欲飛勢。滄海合知來處高。
    切就是切斷之意。僅舉幾類,供同學們參考。1、三祖最常用的一個動作是,把右手舉得高高的,用力做向下切的動作,大喝一聲斷;要我們能在一念斷處,認取這了了覺知的靈智。2、三祖要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妄念紛飛的思緒中猛喝一聲斷,如果能每天斷30-40次,功夫就快成片了,就快能打開本來、見自本性了。3、宗下有三關之說,即一、破本參明見真性,為破初關——截斷眾流。

    炎炎長夏,悶熱煩惱。於人事顛倒、無可排解之時,用一“斷”字法:(啪)當下身心,一齊放下!頓如木石相似,一念不起(並此文亦毋著),而又見聞了了。看這是什麼?此時善亦不思,惡亦不想,非空非有。如是一分鐘,再提起心來辦事,於事何礙,於時何礙。只這一下,好處不可盡述。何樂而不一做!再如歡喜暢快時,身心愉悅、手舞足蹈時,亦不妨斷一下。所得利益更不可盡述。又何樂而不一做!每日試行多次,久久自得寂滅輕安之境。那時本來面目自然證得,定慧空三力自然啟發。只怕你不肯做。果能忙裏偷閒,做一次,熟一次,即可刻刻禪定、時時念佛,可以打成一片。
    能於恐怖時一斷,自會從容不亂,啟發妙用。
    能於氣惱時一斷,自不激刺過甚,血沖腦海。
    能於病苦時一斷,自可減低熱度,速得痊癒。
    能於悲傷時一斷,自能節哀有度,心不虧耗。
    能於一切時一斷,自得輕安之樂,見性成佛。

    念佛、參禪、修密,其目的都是為了將妄念斬斷,不隨之流浪。若無“滲漏之妄念”,就斷了“輪回業因”。否則,僅懂得了一些義理,卻不肯去實行,不肯去修,只當學問來研究,也是毫無用處的。王陽明先生說:‘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可見能把理論切實貫徹到行動中是多麼的重要。 

    忌:祖德曰:率履不越周行,就中坎坷須防,任他詆毀讚譽,巍然不動稱王。又曰:“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解黏去縛,離苦得樂;增長福慧,共登覺岸”

    驕躁難戒。學者於悟道前,多急於求成,失之在躁;悟道後,又因欣喜而失之在驕。躁則易折,驕則易狂,俱為學者之大忌,故亟宜戒除。但學人往往不自覺或護短而不之顧,故多流於始勤終惰或狂妄不羈,此豈非今日修道者多而證道者少癥結之一歟?
忌有戒除、不的意思。三祖就說,要發十種行願,才有資格修心中心法,要持戒不缺。所以我們半月半月誦戒,就是為了同修們牢記這個忌字,重點就是戒住我們的心口意。
弟子們問三祖,我們心密弟子應該持什麼戒,祖答“要持心戒,心動即是犯戒。”

    用:方便門,善巧開,火中生蓮終不壞,勇施犯重悟無生,早已成佛無障礙。
        一切處,悉蘭若,無鬧無靜無牽掛,怡然幽居無遮殿,遊戲人間實瀟灑。

    用就是要我們起用,要成就活佛,不是坐在那裡不動,人事不可廢,要利用這個妄心,成就世上的一切事業。

    就是要在事境上磨練自己,保任精進,消除舊習難。要將多生曆劫著相的舊習一下消光,確非易事。俗語雲:“江山好改,習氣難移。”如不時時覺照,護惜本真,勤於改造,實難有淨盡之日。但學者往往得少為足,以為一悟便是,不事改造,非但無以進證後得智,且有墮入“悟後迷”之危險,可不慎哉?!

    是非皆我錯,贊謗任他評。一切俱不著,任運常直行。道場泯宴坐,茶飯塵俗應。佛祖拈花旨,隨緣默耕耘。   

    我們要隨緣起用。正工作時,心念雖動,但不著相,心無所住,就像別人在做一樣。做過之後,就像未做過一樣。這才是真心真正做主人了。

    我們學佛成道,就要善用這個妄心而成就自己。就離不開五蘊、識神。因為自性、真如是性體,它不會動。它要動、要起妙用,就需要很多人幫忙,僕人、傭人、客人都要來幫忙。五蘊就是僕人,識神就是傭人,一切外境都是客人。如果真如離開了五蘊、識神,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也就無用了,因此,我們要度眾生,攝引眾生,成就佛事,還是要利用五蘊。而且,這時因已照破五蘊,明識自性,五蘊就盡顯妙用了。我們要度眾生,就要接觸到各種不同根基的人,領受到他們各種各樣的習氣和煩惱,然後就要想種種方法,立種種法門,善巧方便地引導和啟迪眾生的智慧。這一切無不都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妙用。另外,我們欲要修行成佛,也不能離開眾生。如果沒有眾生,是根本不能成佛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前面已講述過,修道成就,須破三惑。 宗下是先破無明,即明心見性,而後再破塵沙惑;教下則是先破見思惑,然後破除塵沙惑。要破除塵沙惑,就必須靠救度眾生。所謂塵沙者,就是我們的迷情、迷誤,多得就像泥沙一樣。如果不度眾生,我們是除不掉這些迷惑的。因為眾生的根基不同,知見也不同,煩惱和習氣更不同。我們要救度眾生,就要恒順眾生。若不能恒順眾生,就不能救度眾生。其一,要恒順眾生,就要有大智慧,善用五蘊。在瞭解眾生各種不同的根基、習氣、煩惱後,才能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才能圓融無礙地教化眾生,同時也就能破除你的塵沙惑了。其二,由於眾生的習氣、煩惱分門別類太多了,在你度生時,使你潛伏的種種煩惱、習氣也暴露出來了。由於你跟著眾生轉,你才知道:‘哎呀!我還有這麼許多的惡習和煩惱!’從而才會把你的習氣和煩惱除光,把你的迷惑除盡。也只有這樣,塵沙惑才能消盡。其三,福(福德)慧(智慧)俱足,才能成佛。度生是福德的積累。如果你什麼事都不做,一點事也沒有成就,那你的功德在什麼地方呢?譬如說立功受獎,那是要在做事中做出了成績才得到的。同樣,度生也是積累福德,是成佛的資糧。

    力:非不非,是不是,毫釐差之千裏失,是即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人身失。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本性懷,二乘苦行非究竟,外道鍊身終必壞,
    不思議,解脫力,恆沙大地載不起,摩訶般若波羅密,甚深般若波羅密。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我們常談要掌握好力度,觀照的力度。當細心體悟,如手握麻雀、緊則捏死、松則飛去,要恰到好處。如放風箏者,握線之手,既不可用力拉,也不可鬆手。

    梁任公曰:“種種煩惱皆我煉心之處;種種危險皆我煉膽之處;種種艱巨皆我煉智煉力之處,隨處皆我之學校也。”故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厭塵俗,工作生活,一切照舊,但心已出難,種種境界,無所粘著,喜怒哀樂不動於心。大心居士,當從這裏下手。融一分境界,證一分本智,消一分妄念,得一分法身。在煩惱日用處煉出,更為得力也。

    好手還同火裏蓮。火裏的蓮花,所以我們在家庭裏鍛煉,要有大力量,家庭就是烈火,烈火來燒。家庭裏的煩惱多,那和尚出家了,沒有家庭的煩惱,沒有妻子兒女種種煩惱,就沒有火燒他,他的力量不大。大慧宗杲禪師說:“你們在家人修行力量比出家人大二十倍。”它不是大一倍二倍。為什麼?火裏的蓮花,不是清水裏的蓮花,不是那個溫室裏的花朵,是經得起大風大浪的,這個是火裏蓮花。所以我們要做事情鍛煉,在事情上修道。所以是見道位之後,就是修道位,這修道位就是在一切事情上修,不是躲在山林裏去修,躲在山林裏修,那是溫室的花,溫室裏的花經不起風吹雨打,風吹雨打它就死了,這火裏的蓮花就不怕了。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四、成佛作祖

    成佛:我們初心修道應發大誓願:“為使眾生出苦海,故不畏艱辛,不怕路遠,一定要成佛,廣度眾生!”今借圭峰宗密禪師的一段話來說明:“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回。然身中覺性,來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閒;如水作冰,而濕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託?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然多生妄執,習以性成,喜怒哀樂,微細流注。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須常覺察,損之又損,如風頓止,波浪漸停。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為長,易粗為妙。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為佛。”

    圓覺經說: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可見徹證覺性,更無別法。故一定要認取真心,做功夫保護它,才能成就大道。這是我們學佛的人必須知道的、至關重要的原則問題。

    成佛無他妙訣,在使真心常現;真性如何相覕,本是圓明湛寂。

    本位不移、起應萬機,不變隨緣、即無生死,成佛要訣、如是而已。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因為所見不圓,偏到空上去了,他認為有這個慧就行了,所以他不知修福。既然你不為眾生做事情,你沒有培植福德,雖然你貴為阿羅漢,也不會有人來供養你。我們現在廣結善緣,做一切好事,度一切眾生,積累功德,一方面了微細的惑業,這是證智。另一方面培植福德,就是積福,要福德和智慧二者具足,才能最後成佛。成佛必須度眾生,不度眾生即不能成佛。

    作祖,《華手經》說:“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
請看臨濟祖師是怎麼說的,二、意中玄:“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上要:此時無所謂功夫,無功之功,其功甚大,即無為亦渾化其跡,無所謂無為矣。此時不求神通變化,而神通自來!到此地位已明兩玄六要,可以教化人天,故臨濟公雲:此句薦得可以為人天師。

    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問:此外如何?祖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其有無,於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為祖。偈曰: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三祖還說:好好用功,能縱橫自在,遇境不惑,順逆無拘時,自開心密道場,即能大弘聖教矣。若不能如法修持,又談如何報佛恩、報師恩呢?!

    五、無他秘密

    無:閱盡滄桑,無欲自然心似水;參破禪機,一洗人間萬事非。

    一切皆空花水月,如夢幻泡影,如霧也如電。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

    我們修法,修到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化空,哪里還有真妄之跡!森羅萬象,皆我自身;草木叢林,無非我心!欲尋一個身外之物,了不可得。所以見性悟道之後,一切妄念、妄想、妄心皆化為真心之妙用了。

    無情說法無可議,眼處聞聲亦非奇,穿衣吃飯尋常事,皆我神用莫狐疑,無說有聞皆不著,隨緣任運自得宜。

    他:執事而迷理,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廢事,反受落空之禍。

    如法修持,了悟一切事物平等無別,生佛不二,自他不二,空有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淨穢不二,苦樂不二,取捨不二,生死不二,菩提煩惱不二。無可分別取捨,還動何念?了悟六道與極樂不二,則一法不見,心無所求。並在人事生活中磨練,在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接人待物中直心行去而一心不亂。如果遇事則迷,見境則亂,仍偏於有。如果什麼事都不想做,怕外境干擾自己,則又偏空矣。

    像我們凡夫初發心的人,一定要事理雙融,解行並進,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一定要老老實實做功夫,坐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這就是如法修持。即可很快打開本來,所謂“妄念消盡幻身融,根塵識色即是空,洞徹靈明絕對待,經論評唱一時通。”如是肯定承當,不疑不搖,長養聖胎,自能上上升進矣!
    
    秘密:六祖對惠明說:‘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故觀心、參禪又都不離返照。

    現在大多數修行人都傾向密宗。很多人誤會密宗是秘密的,說密宗是搞神通的,是鬼神法,這些都是誤會。密宗並不是什麼秘密的秘,密宗的密是把秘密的智慧寶藏打開,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在哪里呢?不知道。就是科學家、醫學家或解剖學家把心臟剖開,把頭腦剖開也找不到。因為我們的真如妙體是無相可得,從有相的角度來看是看不到的。言語道斷,心行路絕,這是真理,所以法相宗說“人空法空”,二空的真理叫真如,這種真理是抽象的。宗論家也說緣起性空,說一切事一切物都無自體,都是因緣和成,沒有本體。性是空的,沒有東西,心空真理,真如佛性,密宗也不外是這些道理。需用三密加持的修法,身口意三密加持,把我們的心意打開,見到自己本來面目,所以打開秘密寶藏是密宗。並不是什麼秘密不傳或顯神通。佛也說過,末法時眾生業障深重,密宗最應機,沒有佛菩薩的加持難以修證成功。

    臨濟祖師開示學人說:“我與諸佛不別者,乃認得這說法之人,聽法之人,他是無依的人,他是諸佛之母,諸佛皆從此出。”又雲:“豎起眉毛,挺起脊樑,露出巍巍堂堂這說法之人、聽法之人,便是活佛活祖。”又雲:“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出入人之面門。”又雲:“欲識此無位真人麼?即今說法、聽法者是。”又雲:“人要求真正見解,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何以謂之真正見解?你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脾胃肝膽不解說法聽法,虛空、物境不解說法聽法,是什麼解說法聽法?是你目前歷歷的勿一個形段孤明,是這個解說法聽法,若如是見,便得與佛祖不別。”又雲:“你欲識佛祖麼?只你能聽法的便是,如信不及而向外求,設求得者,皆是文字名相,終不得他活佛活祖之意。”又雲:“約山僧見處與世尊不別,每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息,若能如是見得即是一生無事人。”又雲:“你欲得生死去住自由,即今識取聽法的人,無形無相,無住處,活潑潑地應萬般設施用處,只是無處所,覓著轉遠,求之轉乖,號為秘密。”……臨濟祖師見得真,說得苦,“說法、聽法之人”這句反覆叮嚀囑咐學人的話,多不勝舉。總是要人當下信得及,識得透,才能了畢大事。我們後輩學子果能於斯識得本性的端倪,毫不懷疑地於行住坐臥中加以綿密保任,消盡妄習,圓證菩提,方不辜負臨濟公赤誠為人的本懷。

    菩薩戒弟子覺海與佛歷2558年6月27日在心密道場敬撰

金融产品
fcfsjhfdskjfhh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