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ading...
心密祖集
心密祖集
祖師談如何觀照


初祖大愚阿阇黎
 
修行要訣
1940 年大愚法師給長女儀莊留詩一首
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
成佛作祖 無他秘密

二祖仁知阿阇黎

 
觀心是正行
    
《王驤陸居士全集·佛說阿彌陀經經義略說》

法門無量,總不外乎正副二途。正者曰觀心,即反問自己,於一切所行處痛切警覺,是曰修行,言修於行也。副者曰取法,即藉法以為緣助,藉以淨心,至心淨則無所用之。然法門因緣,各各不同,必以當機為尚,有持佛號者,有入禪定者,有說理以破幻相者,有起三覺者,有以所逆之人事,用以反省者,此皆念佛法也,乃至讀經禮佛焚香供養,修一切善法,亦皆念佛也,以念念合乎佛心淨意,念念勿失覺照而已。
 
《王驤陸居士全集·引人入道法門》
觀心一法乃入佛第一關鍵,其餘盡屬分外。為引入觀心之前方便法,所謂指月之指畢竟非月,正一時之借用而已,至觀心法實不可死執定法,當隨其機而引之。
 
《王驤陸居士全集·學佛最初之決定》
十二問下座後,平日如何用功?
答:二六時中,無雜用心,方是真精進。無雜用心者,非不用心也,於無謂無益事,應時時凜覺。但人事往來,諸無謂酬應事,不能免也。惟接一切事時,常用智慧察照,了達一切性空,隨緣應付,心無懸戀,即不污染。
 
觀照方法:真心息妄法十門
《王驤陸居士全集·真心息妄法》
元知納禪師有真心息妄法十門,茲再伸其義。
第一門覺察。此功夫最為緊要,由未悟以至徹悟,由初地以至十地,無一事無一時不要凜覺。不但才起一念要覺察,即日常應付人事,應對萬機時,念念仍要覺察,覺察“動念即乖”。念念無住,不住妄,亦不住真,不住於覺察,更不住於不住。如是綿綿密密一、二十年,打成一片。初為有功用之覺察,進到無功用之覺察,遂至一切無所謂而未嘗離覺,六根無所依,即妄無所依,自入於大休歇時也。
第二門休歇。不是休歇了便一無所有,如癡如聾,正是隨起隨休,隨動隨歇,亦不住於休歇,以休歇亦法也,心也。此功夫,呆不得一點,休即休去,歇即歇了,此境實說不出,好比冷湫湫古廟香爐,但此還不免有著,不落對治壓制,即入沉空守寂,力量反不開展。此一二門功夫,當互相調劑去做,不可著實。
第三門泯心存境。心與境何可分乎,所雲不顧外境,但自息心。即為有心可息,非境而何?若言無心可息,是本來無心,一落言詮,即又落境矣。何況有一泯一存之對,宛然有心有境,殊不乾淨。龐公雲,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此是無住心,故可接萬物而不染,此第三門之意也,學人不可分作兩截看。
第四門泯境存心。當知一著於法,其病與第三門等。當知心境內外,本自空寂。對境不必觀了才空,是本來空,用觀是初步對治法,以觀即立境立心,非究竟也。既知本來是空,又何妨與萬法為侶,與諸塵作對乎。但此亦用功時必經的過程,在初總不免倒東倒西,至徹悟後,自不會落於一邊。至雲真心獨照,不是單有個真心去獨照,要親見實相後朗朗常見,惟有一真實。經雲:無知覺明。以無知覺故,不立境,不立心;以明故,朗朗普照。真且不立,遑論乎妄,不泯而自泯,一了百了,更不必立泯存二見矣。
第五門泯心泯境。此法最險,容易落入死水坑中。人到無辦法時,往往求定不得,求寂不能,見此一條,必喜出望外,以為能如是即可成就。昔智隍枯坐二十年,即中此病,非玄策引之見六祖,便活不過來。不知“人牛俱不見”是要死透了。“正是月明時”要你看“正是”兩個字。在“俱不見”時,正“月明時”也。再活過來,參是什麼光景,不可忽略,進門就在此。
第六門存境存心。此存字勿作有字會,否則泯時會作無時矣。須知存乃暫時不廢幻有之意,泯為回復本來空寂之境,此心境各不相到,卻又往來聯繫,應各住各位,心住於本來無生位,境住於本來不有位,以同屬幻有而有遂各住於幻有位。故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位者,各有因緣而又同一性空為本位者也。以決定知其性空,故可接而不染,亦不畏其有礙,此門最可增長力量,方可下接四門矣。此法最上乘最圓滿,非真認得清,空得透,悟得徹,即不敢承當。但切忌重著存字而落法見。稍稍偏重,即落於有,遂失存心之義,斯又妄矣。
第七、八門內外全體全用。只是一條,是物我情忘之境。體用本不分,宇宙一切都不離我之自性。
第九門即體即用,無所分別。到功夫純熟時,打成一片矣。
第十門透出體用。心中更無內外體用之量,渾然一道清平,到事事無礙時矣。此功夫非可絲毫做作,亦無功夫可言,乃自然而致者矣。
以上十門,目的在藉以息妄。非到相當力量時,決無從著手。因地正者必從心地上下手,決不從妄心上下手,若從妄心下手,必至越轉越迷,輾轉成妄。此十門功夫,亦是釜底抽薪法,使妄心自然而化,而不會抽薪的人,總跳不出圈子去。
此十門乃不得已而強立,一著意即入圈套,不易擺脫。故宗門總無法以示人,只教伊自悟自覺。故曰:無法向人說。又雲:我不會佛法。經雲: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在活用。到大休歇時,更有何門可取乎。
論到入佛正宗,只有見性一門。不見性者,學法無益。學人不可妄認妄心為無,但切不可妄認妄心為實有。初學人,只是怕妄,是認為有也。若先見性,自然漸漸化除,切須先看“妄”究竟是何物?覺圓則妄盡,法空則見亡。惟佛一人居淨土者,言十地菩薩以下,皆不免於微細惑也。經雲:無明者,非有實體。又道:心無形段,妄無處所。你在未見性前,自然處處畏縮。明白了,卻又怕什麼?
前者,我欲諸仁於此十門中,看哪一門與自己有緣,諸仁已上了當也。無怪又上了知納的當。老在此十門中翻身,出不出圈子。今天我又以文字圈子惑人,大膽的且進圈子來,再跳出去。倘有人問我,既要人跳出圈子去,何必立此圈子呢?我只可哈哈大笑,反問道,你即今立在哪里?
 
妙訣
《王驤陸居士全集·斷煩惱偈》
心本不有煩惱何起,但此一轉即是妙訣。
 
覺後一刀兩段,不得再拖尾
《王驤陸居士全集*印心語錄》
有一毫恐怖,即是極大掛礙,即是修道人的恥辱。貴在時時察知,莫作等閒觀也。用功時無非攝心,但不可有一帶尾,病恨即從帶尾上變化發生,當謹記。如一善念起後如何,一惡念起後如何,一凜覺後如何,於寂然無念時又如何,覺後一刀兩段,不得再拖尾。若再有所計,不歸入這本位去,覺亦為病,此便是帶尾,不就此截斷,又帶下去了。此是生死種子,嘗體會得麼?
 
忌失覺照
《王驤陸居士全集*乙亥講演錄(正修分)》
此是修行者最大毛病,凡修行至數十年,不得絲毫受用者,正坐此病。蓋修在一時,而用在平日。覺照功夫,是修行人唯一目標,亦斷苦證真唯一方法。眾生顛倒苦惱,只因不覺,外物來誘,不問順逆,枉被流轉,若以慧力覺照,知其虛妄,內外雙空,不受搖惑,自然無喜無嗔,不造惡因,不起惡緣,不受苦果矣。覺照是因地先覺,覺在事前,故名大智覺,照是練習抵抗,諸境前來,得失利害之辨,於人天交戰時,能一決進退,不動不搖,力自充足。
故無論何時何地何事,皆當警覺觀照,不宜忘卻。行者每分修時與平時為兩件事,以為平時行住坐臥,待人接物,都不是修,一誤也。
行人不知覺照即是對境練心,以不明心地法門,故不知用心方法,二誤也。
行人口說空,所作事業仍不能空,因不能覺照,無由證空,三誤也。
行人不知覺照是最要緊之用功法門,越多練越好,越逢刺激事,越可反證自己之定慧力。而彼但求福報,不能大受,不起大用,四誤也。
忘失即是忘其所以,便是因循、不痛切,此所以明道多而修道少,修道多而證道少耳。
 
明知之而力有不足,則有二法
《王驤陸居士全集·學佛最初之決定》
十四問:平居習氣來時,如何制止?
答:習氣來時,只怕不覺,覺則未有不轉而空者。第遇極難排遣之事,明知之而力有不足,則有二法:
一曰移化,把此心速移於他事而化之。
二曰量果,言思量凡事必有其果。如是流浪深入,步步演進,必不堪收拾,則自然凜覺而止矣。
 
《王驤陸居士全集·悟心銘
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是不見不是不聞。了了覺知不著見聞,蕩然無住是名無心。
心若無住妄依何立,妄既不立夙障自除。問心何來因境而起,境亦不有同屬幻影。
妙用恒沙盡是緣心,緣心息處頓證無生。無生實相非可眼見,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證悟之者名曰見性,是故無求心自寧一。無心可惑即是大定,得大定者無動無靜。
無得無失無喜無嗔,本位不移起應萬機。不變隨緣即無生死,成佛要訣如是而已。
 
觀照功夫:覺照過程者十
王驤陸居士《修心中心密證體啟用之過程》
上來各條,是明心性之真實相貌,與用功及常常保持之法。但覺照一起,習氣即消,此中遲捷各有不同。一為境,一為覺,此又有過程者十:
一境來而不覺;
二境來而再覺,惟起覺極費事;
三境來時起覺不難;
四境來即覺,略有先後;
五境覺同時並起,而有時忘失;
六同起而可以勿忘;
七覺先於境,但有時在後,或偶而竟回到忘失時;
八常覺不動;
九覺尚未淨;
十常寂而常覺照,並覺亦無住矣,此是力量真充足時。
 
三祖元音阿阇黎
 
觀照是正行,打坐是助行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我們修心中心法強調“觀照是正行,打坐是助行”,就是為了突出觀照的作用,妄念來了要看見它,立即凜然一覺,不睬念頭。若看不見它,分明是跟著妄念跑了,這就是“滲漏”。這些滲漏的妄念都是六道輪回的業因。跟著念頭跑,必然隨境轉。著境之後就造業,造業之後就受報,以致六道輪回無有出期。就象水桶有個漏洞,自性妙用之水全被漏光,便墮落成六道凡夫了。墮落是業果,滲漏就是業因。
 
觀照方法舉例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隨緣開示(三)》
內不隨念轉。因為我們妄念是裏面跳出來的,我們打起坐來,坐在那兒,不對外了,這個念頭,刷刷刷,不停地出來,是吧,念頭一來,把咒一提,嗡嘛呢唄咩吽,咒就切斷妄念。其實,念佛也是這個作用,念佛一天要念十萬八千遍,還是起這個作用。這念頭來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念頭切斷了嗎?把念頭切斷了,是吧,念佛也是起這個作用。所以內不隨念轉,念頭一來,我就看見,也就是禪宗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了,你沒知道,不知道,不覺,跟著念頭轉了,噢,轉了幾個圈才知道,那太遲了。它一冒頭,你就看見,哎,不睬它!說起來這是禪宗辦法,也是密宗的辦法,密宗大手印,大手印就是這樣說,大圓滿也這樣說,念頭起來的時候啊,我們用一字訣,就是:“呸!”它用一字訣,它就是看見念頭起來,呸!不跟念頭跑。就像水上畫圖一樣,拿盆水來,拿根筷子這麼畫畫,畫過了之後,這個水就沒痕跡了嘛,像水上畫圖,念頭一起,就消掉,沒有痕跡,這是密宗的辦法,不是也等於禪宗的辦法嘛,是吧。所以禪、密的辦法其實是一樣啊,到家都是一樣啊。內不隨念轉,還要外不為境遷。……你不要動心,這個境界現前,讓它現前,你不睬它,不跟念頭跑就是。所以我們下座用功啊,就是這麼樣子觀照,既是禪,也是密,都是一樣。
 
元音老人《在海口開示》
弟子問:“斷”念法,不是跟觀心一樣嗎?
師曰:不錯。“斷”了,你就看著它,這就是觀心。這時一個念頭不起,你看著它。你一天“斷”30 回或40 回,很好啊!“斷”念法就是斬斷妄念,使它不能連續。念佛、持咒為了什麼?“阿彌陀佛……”、“嗡,伯啦伯啦……”這麼念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就是把你的念頭斬斷。你如果一心念佛、持咒,妄念就沒有了。所以,念佛持咒就是把你的念頭斬斷,叫你的妄念不連續。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大手印的方法是,當妄念一起,就“呸”地一聲,將妄念喝斷,從而保護真心。但我們也可以用別的方法,比如念佛、持咒等。當妄念起時,就念阿彌陀佛,或持一句咒語,不跟妄念走,將妄念轉化,同樣可以保護真心。更或當妄念起時,凜然一覺,一切化空,妄念也就歇下來了。
“觀照”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妄念來了你要知道,一個就是凜然一覺。有一個比喻叫“如貓捕鼠”,就是把妄念比作老鼠。要有貓那樣的警覺性,老鼠一露頭,立即就發現了。這在禪宗裏叫“照顧話頭”,照顧就是看好它。這種“看好”之念是正念,做功夫正念不可失。正念就象衙門口的差人,擋住閑雜人等,不許進去。正念是佛性的妙用。如果失去正念,要麼是覺察不到妄念紛飛,要麼是做死定功夫,變成土木金石。這是做功夫時的兩條岔路。因此,禪宗要提起疑情,淨土宗要執持佛號,密宗要持咒結印,大手印要我們“不離自然本體以觀照之”。
其實我們修一切法,就是練就“不理睬”的功夫。念頭不是不來,不是不起。儘管來,儘管起,不理睬它,它自然就化除了。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都要念頭來了不擒不縱。其實念頭是擒不住、壓不了的,它會來的,正如古德所說:風停浪猶湧。念佛的人,念頭來了,不理睬它,把佛號提起;參禪的人,念頭來了,不理睬它,把話頭提起;修密的人,念頭來了,不理睬它,把咒語提起。一心照顧佛號,一心照顧話頭,一心照顧咒語,妄念就自然轉化掉了。對於念頭,不是不讓它起,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轉化掉,這是活的,不是死的。上次提到臥輪禪師的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那是壓念不起,是死的,不行!要不擒不縱——不理睬它才行。……
妄念一起,就看見它,不跟它跑、不理睬它,它馬上就轉空了,了不可得。行住坐臥都如此,你看不出他做功夫,其實他時時處處都在做功夫,這是心地功夫,稱之為“行道之始覺光明”。為什麼說是“光明”?念頭一起,就能看見,若不是光明你怎麼能照見它呢?有人說:“我念佛念得不好,念了很久,還是有很多妄念。”要我說,你念得很不錯,妄念起了,你能照見,這就是始覺光明啊!妄念就象房間裏飛蕩的灰塵,沒有光明你看不見。如果透進一線陽光,你就會發現,灰塵原來這麼多啊!所以,打坐時、念佛時照見妄念,是好事而不是壞事,這是始覺光明,開始覺悟了。進一步就是不跟妄念跑,不理不睬,全神貫注地念佛或持咒,心念耳聞,聽得清清楚楚,妄念自然就息下來了。這就是“行道之始覺光明”。
 
念咒就是觀照啊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隨緣開示(七)》
問:上座時候就不要觀照了噢?
上座時候,念咒就是觀照啊,哎,就是觀照,耳根觀,那持咒就是觀照。
下座之後,要不忘觀照,要看住。一切境界來了,不要跟它跑,不要忘記,是吧。一個境界來,哎,開心啊,跟這跑了,是吧。假的,不要動啊。念頭起了,哎,念頭來了,我不睬你啊,是吧。所以念頭來了,我不睬它,把它化空。念頭勢力強,化不空,要持咒,用咒來化空。它勢力不強,念頭一來——哎,不動,它就不動了,蠻好,是吧。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67 問:觀心與持咒有無差別?
答:觀心等於持咒。觀心是自力,持咒是他力。
 
198 問:關於“心念耳聞”,我感覺若注意“耳聞”,又注意“心念”,心易亂,究竟如何是好?
答:耳聞是能聞之性,而不是注意耳朵。所以耳聞心念咒之聲,則妄念不起矣。
 
201 問:剛見上師時,覺得自己本來是佛,因此於一擊掌之刹那,便明瞭自性本空。但時間一長,煩惱又起來了。
答:可憐,出聲持咒以轉換吧。
 
念佛也是觀照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念佛也是觀照、也是止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號攝住,思想不動了,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聽,聽得了了分明,這就是觀。縱然不出聲,心念阿彌陀佛,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照。照顧佛號、不雜用心,是止;照見佛號、明明歷歷,是觀。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觀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我們修心中心法,有的人每天坐兩個小時,還覺得難過,勉強坐幾天,就堅持不下去了,這就壞在沒有恒心。於是,就改為散心念佛了,嘴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卻是妄想紛飛,這樣行嗎?這等於沒有念佛,不行的!
佛者,覺也。念佛,就是念念在覺,這是念佛的真諦。不明白這個真諦,迷迷糊糊地念佛,那等於沒有念佛。我的師父(王驤陸上師)從前講過,假如念佛的人很多年不得妙用、不得力量,那就趕快改修密宗,待修密得了相應、得了三昧之後,再回過頭來念佛,就知道念佛的落處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識得妄念的來處,於妄念歇處認取真心,這最重要。
認取真心之後,“則自然而住”。無住之住,叫自然而住。自自然然、平平穩穩,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不再被境界所動搖,不再為妄念所困擾。這樣學佛,才是真正得力。不然的話,都是錯用功。
 
元音老人《中有成就秘笈》
淨土宗的“般舟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禪觀。《觀無量壽佛經》中就講了十六種觀的方法:觀太陽、觀淨土聖境、觀阿彌陀佛等等,其中最容易的念佛觀是第十六觀。就是耳根要聽著自己念佛的聲音,字字分明。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觀照就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以使自性秒秒不離,這就是為了護持相續啊!修淨土也是如此,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相繼就是相續;淨念,是指念佛功夫純熟,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一時脫落,無能無所、無淨無穢,天真佛性朗然現前,這才堪稱“淨念”。有的人弄錯了,以為能夠連續不斷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淨念相繼了,其實差得很遠。須知“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亦枉然”啊!淨土宗不是要求低,而是要求很高。現在有的人偷懶,不肯用功,馬馬虎虎地念幾句佛號不“至心”,等於沒念,就幻想生西。若不能生,那是阿彌陀佛的過錯。還指示別人,不需要一心不亂。唉,一個豎窮三際、橫亙十方、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大好淨土宗,被他誤解成這個樣子,怎不令人痛心之至?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210 問:因工作忙,有時觀照力不足,便採用了大圓滿中“斷”念法,一天數十次,這樣於顛倒中似較前有些把持力。
答:這種簡易禪法於事忙人最適用。你能每天做數十次,日久功深,自然於不知不覺中打成一片,而歸家穩坐矣。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隨緣開示(八)》
問:上師,這個念起不隨的時候呢,就是看住它,還是上師原來教我這個喊一聲“斷”,這種方法?
哎,那就是你在百忙當中做這個事情,蠻好。忙的時候,這個事那個事,多的時候,哎,斷!把它停一停,冷靜一下。
問:喊出來嗎?
你喊出來也好,不喊出來也好,隨便你了。不喊出來,你心裏也是說的,哎,斷!斷了,噢,你作個意嘛,噢,這是百忙當中做的功夫。你看我忙的要死,這個事,那個事多的,哎,斷!把它冷靜一下,哦,把它切斷一下。哎呀,不是這樣,你的妄念頭連續不斷地那麼連著,就壞了。
 
參禪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昨天有人問我參禪的問題,他說他喜歡參禪,參究“念佛是誰?”,但總是提不起疑情。我對他說:參禪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麼換個方法:念頭來了,你就問它從何而來(並不是理睬念頭,而是窮追它的起處)?念頭息下去時,你就問它到什麼地方去(並不是留住念頭,而是看著它的滅處)?如貓捕鼠,貓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剛一冒頭,貓立即撲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時時警覺如貓,妄念一露頭,立即追究它的來處。妄念息下,你就看著它的滅處。這就是參禪法門,目的也是使“念無連續”。
 
元音老人《1998 年10 月對保定求法弟子山東開示》
禪宗講“照顧話頭”,“照顧”就是看著,“話頭”,一念未起之前叫話頭,起念之後那就是話尾了。看著這一念未起之前,看著,要做功夫啊,要磨練啊!
 
看念頭起處
元音老人《在海口開示》
弟子問:請師父開示觀心法要。
師答曰:觀心最重要的是,你時時要看著念頭起處,也就是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念頭一起,你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不動了,你就看著不動。如貓捕鼠地看著。
弟子問:貓鼠何喻?
師答曰:貓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裏,即妄念不生時;此時貓要看著,不能走開,看著這個心,就是正念。這正念不能沒有,正念沒有,就落於無記。 
弟子曰:噢!正念沒有,就是無記。
師答曰:對!正念沒有,就是無記,所以,看著這個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著一念未生時光景,也就是時時看著念頭起處,念頭起起滅滅,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脫脫開來,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脫掉了,那時是真的脫落了,能所雙亡,打開本來,親見本性。 
弟子問:觀心時看得太緊怎麼辦?
師答曰:不要怕。從前來果、虛雲禪師他們看話頭時,常常是拿著飯忘記吃的,他們才看得緊,執著得很呢!巡堂的僧人發現後,“啪”地一巴掌打過去,參禪人心一驚:哎呀!我的話頭給他打掉了。參禪人正看話頭,還沒恰到好之處,功夫火候還不到,就被這一打驚住了。所以,坐禪時不能這樣亂打人。看話頭,看到恰到好處時,外面有個聲音,“嘩”地一激發,就打開了。
當然,用功要善於調整,鬆緊適度。如琴弦,太松即走調,甚至發不出聲音;太緊,弦要斷。故鬆緊適度,方能奏出優美的樂曲。我師傅相六公說,做功夫就象手裏握一只鳥,握得太緊鳥要死,太松了鳥要飛走。要即不捏死鳥,也不要讓它飛奏,鬆緊適度。做功夫太緊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顧身體實際,加時、加座,太緊了身體吃不消,那時要生病的。身體吃得消,就加座加時,吃不消就放鬆點,總之要從實際出發。我們做功夫,無論上座修法,還是下座觀照,都要善於調和。
弟子問:師父,我觀心,見念頭來了,就叫它停下來。有時一停下來,什麼念頭也沒有了,這時怎樣做功夫?
師答曰:就看著它!什麼念頭也沒有時,就看著它!
弟子問:看那沒有念頭的嗎?
師答曰:對!能看的心不能沒有,所以要看著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時,“口”(囫-勿+力)地脫開來,能看的心沒有了,那就好了。
 
元音老人《耳根圓通法門》
觀照就是回光返照,向心內看,不是向外看,觀這一念不生處(念頭未起處)。念頭起來就看見,不理睬它,不隨之流浪。
 
不睬它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隨緣開示(三)》
它一冒頭,你就看見,哎,不睬它!說起來這是禪宗辦法,也是密宗的辦法,密宗大手印,大手印就是這樣說,大圓滿也這樣說,念頭起來的時候啊,我們用一字訣,就是:“呸!”它用一字訣,它就是看見念頭起來,呸!不跟念頭跑。就像水上畫圖一樣,拿盆水來,拿根筷子這麼畫畫,畫過了之後,這個水就沒痕跡了嘛,像水上畫圖,念頭一起,就消掉,沒有痕跡,這是密宗的辦法,不是也等於禪宗的辦法嘛,是吧。所以禪、密的辦法其實是一樣啊,到家都是一樣啊。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隨緣開示(二十一)》
怎麼觀,就是念頭一起就看見,就是觀心,那個很便當,喔喲,一起念頭,看見了,不跟它跑。哎,念頭來了,我不睬它。這就是境界來了,你不要動心,不隨外境跑。
 
照破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念儘管起,但一起我就能看見它。一看見它,不理睬它,就照破了。照破就是毫不散亂,這才是真正修中之王。
 
脫開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隨緣開示(二)》
我們修心中心法是,今天脫開,明天就脫不開,哎,什麼緣故?噢,還是妄念在動啊!努力修啊,時時在下座時觀照啊,把這個境界脫開的時間(間隔)縮短。可能我們第一次見,打開來見,要隔幾個月才現一次,要把它縮短,縮到每個月見一次。半個月見一次,每週見一次,天天我能做到,靜中相繼要做到很不容易,是吧!還要動中(相繼),是吧。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
 
凜然一覺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由張三聯想到李四,由李四聯想趙五,由趙五聯想到王六……妄念紛飛不停息,那就壞了。此時要凜然一覺,不去睬它,妄念就被斬斷了。不管妄念是粗的或是細的,“均須起滅隨無而善護修。”妄念來了,你必須覺察到它,然後凜然一覺,不去理睬它、不跟著它跑,它自然就化於無形。這就叫“起滅隨無”,隨著你的覺醒而化空了念起念滅。如果你覺察不到或者不凜覺,妄念總是動個不停,念念相續,沒有間斷,那就成為輪回的業因了。“善護修”就是好好地保護修正。保護什麼?修正什麼?保護靈明無住的真心,修正遷流不止的妄念。覺察到妄念,要立即凜覺,立即“起滅隨無”,不要跟著走一段路才去凜覺。有的人,妄念起了他也知道,但他捨不得停下,他說:讓我再考慮考慮,先讓我想想再凜覺。你既然已經曉得是妄念了,幹嘛還想下去呢?這不是愚癡透頂嗎?這分明是隨著妄念遷流!不應該這樣,要趕快凜然一覺,起滅隨無。要時時地保護我們的真心,了了常知,無所住著,無所粘滯,這就是“善護修”。
 
保任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256 問:現在保的程度比以前有進展,睡覺有時也能明明瞭了,騎摩托車也能保住,座上座下一樣。有時不保而自保,偶爾丟失一下,旋又覺起。今天轉入第二輪的第一座,定力不可同日而言,第一座止息幾分鐘。前幾天修六印有兩座身心皆空,止息有一個多鐘頭。
答:很好,再努力用功,不可怠忽。等你遇事無染,念起不隨,微細流注化去,即到家矣。
 
元音老人《心中心密法打七開示》
保護就是任何境界都不要粘上去,其要點在“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遷”,時時保護這靈知之心,空靈無住。保熟了,就放任其自由行動,隨它走東走西,都不會犯它禾稼,這就達到無修無得無證的境界了。所以修法越放下越好,越著急越不行。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我們在做保任功夫,即守護自心時,不要起任何對治、取捨、修正之心,時時處處放下一切,空靈無住,方與真心契合。這樣才能證成大道。
 
無二心(我們有工作,怎麼觀照法子呀?)
元音老人《1995 年在河南鶴壁市青岩寺開示》
你們可能說,“哎呀,我們有工作,怎麼觀照法子呀?”有工作也好觀照,也就是無二心。就這個做事情的一心,無二心,做這個事情就這個事情,叫一心,第二個念頭沒有。做過等於是沒做過一樣。做的時候像是別人做一樣,做過以後毫無留戀,如沒做過一樣。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做事時,就是做這個事的一個念頭,沒有第二個念頭起來,那麼這個就是保。所以保也要知道並不是看著什麼地方,住著某一個點。
 
觀照方法釋疑
目的都是為了將妄念斬斷,不隨之流浪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淨土宗提佛號,禪宗起疑情,密宗持印咒,都是為了轉化妄念、保護真心。……念佛、參禪、修密,其目的都是為了將妄念斬斷,不隨之流浪。若無“滲漏之妄念”,就斷了“輪回業因”。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觀照就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以使自性秒秒不離,這就是為了護持相續啊!
 
元音老人《在鎮江開示》
觀照,那就是最好的修法。保護觀照呢,八個字就可以概括,就是內“不隨念轉”,外“不隨境遷”。
 
元音老人《1994 年在深圳開示》
下座時,一定要密密觀照。……我們解釋一下子:內,不隨念轉;外,不隨境遷。
內,不隨念轉。妄念不是不起,讓它起來,不跟它轉。來了,不跟它流浪不息。一起,就卸掉。密宗有句很形象的話:“如水上畫圖”。一盆水來,我這麼一畫,畫過之後水就癒合了,沒痕跡了。念起即覺,不是不起念。練習不隨,不跟它跑,觀照。
外,不隨境遷。境,是外面,管它順境逆境,不動搖。因為順境也罷,逆境也罷,都是假相,風花水月,沒有真假。佛菩薩看見我們,就象我們看見猴子一樣。我們看猴子在撈水中月亮影子,被淹死了。那猴子算是動物裏面頂聰明的了,看見井裏有個圓圓亮亮的東西這麼好看,去撈撈看。它不知是影子,都淹死了。我們也是這樣子,世界上一切東西都是影子,不知道啊,去撈,撈死了。去搶這東西,你看,你殺我,我殺你,是吧,都死了。畢竟都隨業力,最後兩手空空走了。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隨緣開示(三)》
問:我們練心中心法,下座以後,平時這個心怎麼樣保持呢?
嗯,我們可以按禪宗那樣做,就是綿密觀照。因為心中心法是禪密,人說它是禪密,為什麼呢?因為它沒有有相的前行啊,加行啊,它一開始就是正行。它不要觀想,它就依靠一個咒、印,自己用功,加上佛的加持力量容易打開來見到本性。它是以見本性為宗,所以它是與禪宗合拍,它是以禪為體。所以觀照呢,是用禪的辦法,就是有八個字可以包括這個觀照的用處,就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只觀境,不觀心念,會隨念流轉。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218 問:對下座的觀照功夫,其下手處,仍未明白。今觀照似有三種下手法,請師開示。
(一)直下觀照妄念,不取不舍照之。
(二)觀照心念起處,念起即覺,不隨之攀緣流浪。
(三)觀一切事物皆如夢幻泡影,皆屬無常幻化之物,應遠離貪著。

答:前兩種看起來似兩種,其實是一種。因能念起即覺,即直下觀照妄念,不然不能念起即覺。不隨念轉即是不取,念來只是不隨之轉,而不是壓它不起,也不是討厭它而舍離。故二種是一法也。第三種很好,除對妄念調治外,對事境須如此觀照。
 
219 問:弟子採用上面的第三種方法,這樣是否符合上師要求?
答:只觀境,不觀心念,會隨念流轉。(因為妄念在不對境時,還是流動不息,所謂“家賊難防”,不是不對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無用,必須雙照才行。
 
妄心妄念妄想
元音老人《橋流水不流》
妄心、妄念、妄想三個詞,說起來像是一個意思,但是其中大有分別。
妄心是我們本真的心夾雜了無明。所以第八識是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體,因有無明在,粘著外境,如水起了波浪,變成了妄心了,這是個根本無明。
妄心對境之後就動心起念,這叫妄念。妄念一起,愛的想取到它、佔有它;不愛的與我的心相違的就厭惡它、舍離它。
心粘在境上不放,就成妄想。中國字很有道理,想是心上加個相字,色相粘在心上不去便成想了。念字也是:人二心之意,本來純真之心見境一動,第二心起,便是念了。要除妄,心不要動!心不住在相上,妄想就沒有了。但不能壓念不起,壓是無效的。如搬石壓草,石去草又生起來了。即或壓死了,你倒變成土、木、金、石塊不能起妙用,還成什麼佛呢?所以要用活的轉化的方法,念一來,就覺而化之;如果妄念勢力強,就念佛或持咒,把心轉移到佛法上去了,就把妄念化掉了。如果念起不覺,跟著它跑,這就不對了。所以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儘管來,你來,我就把你轉掉,不讓你停留,不跟你跑,你有一百個念頭起,我有一百零一個轉,結果還是我勝。我超過你了,量變就成質變了!
 
妄念勢強,覺而不能斷時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假如妄念勢強,覺而不能斷,就趕快念佛、持咒,或是提起話頭,問這妄念從何處來,而將妄念化掉。假如跟妄念跑了老遠才知道,那就遲了。這覺的速遲與除的快慢是用功的力量問題。
 
元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
悟後之修,不可一概而論,須視學人妄習深淺,煩惱重輕而定。
(一)習障淺者,不用對治,惟隨緣照察,念起即覺,覺即轉空。念念如是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
(二)至於習染深厚,無明力大,於善惡順逆境界未免被動靜互換,心不恬淡者,則不無妄緣遣蕩、對治之功。對治法中,若掉舉盛者,則以相應之定功攝散;若昏沉盛者,則以慧門觀空(至於用何種功夫為宜,請閱“十種修行法門”),務令定慧等持,動靜相亡,入於無為,方始究竟。
 
兹为便于后学择法修行起见,将元知讷禅师所说十种修行法门摘录于下,供大家参考:
问曰: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问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为无心。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无瓶体,名空瓶也。故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的旨也。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
一曰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即便与觉破,前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觉察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息。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故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如呆,方有少分相应。此休息妄心功夫也。
三曰泯心存境。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外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曰泯境存心。谓做工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所以古人云:不与万物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着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即古人夺境不夺人法门也。故云:上苑花已谢,车马尚骈阗。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曰泯心泯境。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既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灌溪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曰存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趣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七曰内外全体。谓做功夫时,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法与我同体。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八曰内外全用。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处安着?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曰即体即用。谓做功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于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十曰透出体用。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面八方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成团圆,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
以上十种功夫,不须全做,但得一门成就,其妄自息,真心即现。随宿根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即使未悟真心者修之,亦易当下得见。此休息妄心法门,对学道人最关紧要,故不厌求详,录示后学,切勿以画蛇添足视之!
以上十种功夫,俱在行、住、坐、卧处着力,须于穿衣吃饭时,屙屎放尿时,对话工作时,一切时、一切处,绵密觉察观照,不消打坐参究。其或习障深厚,力有未逮,仍须打坐用功者,即仍听之,但须于下坐后,将定中功夫,推在境上,在动中着力锻炼,庶几可以早日打成一片,而臻无功之大功,圆成菩提大道。
至于密宗,悟后更须密修,以期即“身”成就。其修法之广,方便之多,远非显宗可比。但密法贵师承灌顶传授,不可公开露布,故从略。
 
覺即轉空
元音老人《心中心密法打七開示》
念來即覺,覺即轉空。“轉”的意思,是看念頭來了,不睬,或用咒來轉……不跟它走就是轉。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覺,警惕意。念起即覺,不可隨妄念跑。觀,看著。用正念看著妄念,妄念一起即覺而不跟妄念跑。照,如陽光、明燈朗照,不用觀而自朗照一切,了了分明而不著一相。
 
只怕覺遲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213 問:有時在念頭上沒覺察,念尾巴上才知道。
答:這是覺遲了,力量不夠。要看話頭,念頭一來就化空它。如念頭轉了個圈才看見,那是看的話尾巴。所以禪家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觀照的好處就是,念頭來了就知道,境界來了,有的覺照在前有的覺照在後。順境不易察覺,而惡境界卻易覺察。
 
念頭起處
元音老人《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不是念頭起處是佛性,更不是親見念頭起是佛性。是看到念頭起,不跟他跑,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是佛性,這點不要弄錯。還有不著相的念頭是起妙用,著相的念頭是妄想造業,這裏須分別清楚,不可含糊。
 
看念頭起處與不睬它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隨緣開示(二十二)》
看念頭起處,不要跟念頭跑,這念頭一起,哦,不睬它,讓它過去。也不是壓住它不讓它動,啊,念頭不壓,讓你來,我不睬你,讓你過去。一起讓它過去,沒有了。一起它就過去,沒有了。不要在那裏,一起在那裏兜圈子,兜圈子不停,那就不行。所以在坐上念頭起了,讓它起我也不睬,咒一提就化掉了。下坐之後要看住念頭起,噫,你來了,不睬不睬,它就過去了。要做這功夫,就是行住坐臥都要做這個功夫。那麼你一天到晚沒有妄念啊,念頭一起,息掉了。在馬路上的行人很多,都過去了,你沒睬他,他也沒睬你,他就過去了。哎,這樣做這個功夫,觀住。觀不住,不妨念佛號、持咒,都可以。
 
上師慈尊慈鑒:叩誦法安吉祥!
1、座下“看著心念起處,念頭起來就看見,不隨著跑”“也不壓它、去它”中的“心念起處”指哪里呀?
答: 指心念未起處,故念頭一起即看見,否則,念起即看不見,跟著跑了一段才看見,那就晚了。但看著不是死壓著,而是輕鬆地(似手牽風箏線,但不可松手)照顧他,方無弊端。這還是一時之用,不是一貫地這樣看,等看熟了妄念隱退了,就不再看,看即多事了。
2、若妄念起處即指這空空然而明瞭的無處之處,亦是妄念依生之處。就是說,看著這個無處之處,念頭來了不睬他!仍只是看著。師父,是這樣嗎?
答:起初是要這樣看,但久了即不消這樣看,而須放鬆,將看亦化去。
3、“念起不隨”如何做到呢?下麵兩種觀法哪一個較好呢?
a.一直看著生起心念的無處之處,念頭一來,亦不理睬!
b.直接回光返照當下心念,也就是直下看著妄念,一字一字從心中過去,如鏡照東西似的,而又不很著意於“看著”。是否這就是“念頭起來要知道”之意呢?
答:簡單的說,就是念頭來了不睬,就象馬路上的來往行人,互不理睬,自然流行無阻,不是阻止他們不許通行。看者,即不理睬也,不是死死地盯著他也。
4、弟子每直下返照生起心念的無處之處時,念頭看不到了,直下似空明,亦即:雖然無念,但有知覺,因外界音聲,眼前之色,依然知道但不很著意。這與“前念已斷、後念未生”、中間的那段空靈,是同一無處之處嗎?
答:體似一樣,但質有不同。你不很著意,還有念在。當妄念全消時是身、心、世界與虛空皆消殞的。
5、若已識得這“前念已斷、後念未生”之中見空靈乃我人亙古長存不變之本性,是否前面的觀照方法“看著心念起處,念起不隨之”就不須用了,至於境上不著相,不隨念地保護嗎?還是依然如前之觀照法?
答:還是要用,因為習氣在,未能斷微細流注的妄念,還要綿密觀照,除盡微細流注,才能安坐家園。
6、“了了分明”是否是指雖無念但仍知覺不滅,雖知覺不滅然而無念?
答:對!
7、弟子無始妄執深厚,雖知“不要著相”之理,然仍不自在。常於妄念流動時回光再返照這“前念已斷、後年未起”之中間空明,這樣做對嗎?是否又住執於此呢?該如何做才對呢?
答:不對!妄念斷處即自性空明,不須再起念觀照。
 
不睬它:落空?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隨緣開示(七)》
問:師父,一次下座之後呢,感到心裏邊挺空寂的,外邊的一些事物呢,好象離自個很遠似的,就是這個起的妄念,看得比較清楚,因為這是------
答:那頂好嘛,起的妄念看得清楚,頂好嘛。就怕你起了妄念,看不見,跟著妄念跑。你妄念起了能看得清楚,你不跟它走,是做得好啊。看它一個個地過去,哎,頂好,你一個個地過去,我不睬你。像馬路上的行人,馬路上很多人,是吧,車水馬龍,很多,你不睬它,一個個地過去,你歸你自己,是蠻好嘛,這很好。
問:您說這是不是落了空寂了?
答:哎,這不是空寂啊,你知道嘛!你還空寂了?
問:我怕落空。
答:還怕,怕什麼,你落不了空。
問:這個時候是不是保任啊?
答:哎,這個時候正好嘛,就看著它,一個個地過去,哎,與我都不相干。你看,我本性不動,這些妄念呼呼地過去了,哎,真好。
所以我們經常這樣比方,在馬路上,我們南京路淮海路人多得不得了,是吧,他都過去了,你歸你,他歸他,都過去了,你沒有動,蠻好嘛,叫“青山本不動,白雲任去來”。你這些妄念,我讓你過去,呼,過去好了,不關我事,他過去,多好,所以這就是觀照。假如不是這樣過去了,你拿住它了,哎,攀緣了,就壞了。噢,拉住它就壞了,就讓它,呼,過去。過去了,你沒睬它,什麼念頭不知道了。你起什麼念頭,哎,不知道了,我沒睬它,它過去了。無念無念,這就叫“無念”,不是一個念頭沒有,而是念頭起了我沒睬它,它過去了。
問:好多白天做不完的工作,晚上在想,哎呀,等會兒想,不想了,我打坐,打坐,哎,坐坐坐,它又出來了,就現在師父剛說了,頭燃在燒了。那個不管它了,那不就行了嘛。
答:是的。所以我們的習氣就是這樣:它也不停地在那裏轉,它沒有一分一秒停止的,這個習氣動慣了,動慣的時候,你叫我坐下馬上就停止,刹車,不動,做不到。所以我們有句俗話啊叫作:“風停浪猶湧”哎,風停了,這個波浪還嘩啦嘩啦打,啊,我們這個心就像水啊,長江的水啊,是吧,長江的水,這個風鼓浪噢,起波浪,是吧。但是風沒有吹了,停止了。波浪一下子停不下來,還是要再動啊,再動啊,餘浪未息,還動。
動啊你動吧,我不睬你啊,要做功夫了。哎,所以不睬,就是觀照。不睬就是觀照。阿彌陀佛,哈哈哈,哎
 
元音上師錄音開示
下座,哎,時時的覺。念頭一起,唉---,念頭來了,不睬不睬,你讓它來,不是壓它不來。念頭儘管來,來了我不睬。要這樣子練就不理不睬的功夫。不要跟念頭跑,叫念起不隨。念頭起,讓它起,不隨,不跟你跑,是吧。念起不隨就是保護。哎,所以念起不隨,境來不染。境界來了我不跟你,儘管你儘管來。人的事情都很多的,是吧。這個事,那個事,那個事不知道有多少。我不為境界所拉著跑,這叫不為境遷,遷是拉著跑的,不為境遷就不隨境轉。

另一種看念頭起處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三密相應的妙觀與某先生的觀心法門略有不同。三密之觀是:身、心、外界三空相應的見性保任法門,而某先生之觀心是未見性的覓心法門,所以不同。做時,後者雖能看見妄念起處,即便化空,但一不知真心是什麼?而前者已知真心,不再起疑,故不同。

回光返照(不住著哪一個點住哪一個竅)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問:什麼是回光返照?
答:剛才我不是講了嗎,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就是回光返照。什麼叫回光返照呢?就不向外看了,向內看。看什麼?看念頭起處。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跟它跑。不是看哪一個地方,剛才我不是講了,不住著哪一個點住哪一個竅,不守竅。不住著哪一個點,很輕鬆的,念頭一來:“噯!你來了,我不睬你。”叫回光返照。這不向外看,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著相!見無所見,外面東西見無所見,儘管見沒見到什麼東西,念頭一起我就看見,看住我自己的念頭這叫回光。光不往外,不往外看,往裏看,看什麼?看念頭起處,不是那個頭腦子,不是看我的心,不看。看念頭起處就是覺得:“噯,念頭起了。”這個意思就是把看外面的這個念頭歇下來,就是回光返照。不是看著哪里啊!看我的頭腦子,看我的心呀,看我的丹田啊,都不看都不看,很輕鬆自在的。念頭一起就知道,不跟念頭跑,這叫回光返照;境界來了不跟境界跑,要拉回來,就叫回光返照。

既不著在心窩、頭部,也不著在丹田或腳下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問:《般若正觀法門》講觀的問題,要求從心窩處起觀,不取捨之,而避免某些學人因過於集中頭部引發高血壓之類病症。對嗎?
答:觀心是觀心念起處,不隨之流浪。即念起即覺,一覺即空。既不著在心窩、頭部,也不著在丹田或腳下。持咒也只是“心念耳聞”,不著處所,鬆緊須隨時調整,不可過緊或過松。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觀心就是觀照,觀察它、照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若不觀照,妄想紛飛、思慮萬千,你反而習以為常,不覺得亂,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覺,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
念佛也是觀照、也是止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號攝住,思想不動了,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聽,聽得了了分明,這就是觀。縱然不出聲,心念阿彌陀佛,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照。照顧佛號、不雜用心,是止;照見佛號、明明歷歷,是觀。
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觀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座下觀照,警覺念頭起處,如貓捕鼠。一起念就看見,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念起即知,就是禪宗所說的“識得”,識得不為冤啊!

不壓不隨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200 問:“念起不隨”是否屬壓念?
答:不是。
203 問:請師父開示“念起不隨”與“毫無分別”?
答:“念起不隨”不是叫你做個呆子,連好壞、是非也不知道,而是了知,但不住著,這是第一步功夫。第二步功夫為“毫無分別”,是指善於分別客觀萬法,於第一義而不動。即知道是非、長短、得失,但心中不動,不被任何事物所影響與染汙。
   
元音老人《傳心中心法灌頂時之開示》

第三:念起即覺,不壓不隨。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不以念治念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即是不縱之使熾,亦不以念治念。”縱是放縱,放野馬,跟著念頭跑。使熾,就是使念頭熾然不停,由張三聯想到李四,由李四聯想到趙五……遷流不息。象大火燃燒,越燒越熾烈。放縱念頭熾然不停地相續,就是“縱之使熾”。我們不能“縱之使熾”,要趕快轉化它。怎樣轉?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就是自己心裏想想看,“縱之使熾”有什麼後果?那將是不堪設想的!那是六道輪回的業因,苦不堪言!趕快凜然一覺,使自性朗然現前。若妄念力強,凜覺也轉化不了,就用第二個辦法,趕快念佛或者趕快持咒,用佛念、正念代替妄念。這兩個辦法都是“不縱之使熾”,但切切不能“以念治念”。什麼叫以念治念呢?起一個妄念來壓原來的妄念:“噢,這個念頭是妄念,不好不好,趕快別動。”這就叫以念治念。為什麼以念治念不好呢?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壓不住妄念,恰成“妄念遷流”;另一個是縱然你能夠治得一時,把念頭壓死了,就象“搬石壓草,石去草生”。念頭被壓死了之後,變得如土木金石一樣,死掉了。這樣的“死定”是有時間性的,縱饒你能定幾百年,幾千年……待定力消退,妄念又來了,而且來勢更猛,六道輪回依舊,還是不究竟。因此,我們不以念治念,不壓死念頭,我們是轉換,凜然一覺把它轉過來。力量不夠時,就持咒、念佛。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225 問:平時用功無非是息妄顯真,但《圓覺經》說:“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這似讓人無法把持。所以弟子在平時觀照和靜坐觀心時,總覺得左右不是,不能確定具體方法,又怕念起,又怕犯壓念的毛病。
答:讓你觀心,不隨念去,就是不起妄念。平時不故意起念頭,不向外攀緣,而當妄念起時也不執著妄念。念起即覺,不隨逐、不壓制。只是了了覺知,不起分別。這就是“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的用功方法。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圓覺經》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前半句就是教我們不滲漏,不放過妄念,凜然一覺使妄念不起。又恐我們錯誤理解,去做壓念不起的“死定”功夫,立即接上後半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也別把妄念消滅光。為什麼呢?為了起無邊妙用,度無量眾生啊!真心若能做主,言談話語、舉手投足、起心動念等,都是自性的妙用。五通仙人問佛:“如何是那一通?”他有五通,佛有六通,那一通是什麼呀?佛喊他的名字:“五通仙人!”他答應了一聲。佛說:“那一通,你問我。”一喊一應、一問一答,活脫脫地顯示出自性的妙用。這就是“那一通”——漏盡通。
《圓覺經》是一連講了四句話:‘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四句話是粗、細、微細、極微細四步功夫。
粗,就是第一句話,‘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候都不起妄念,不攀緣外境,這是粗粗地講,是初步用功。
細,就是第二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為什麼不息滅呀?前面我們講過,是為了要起妙用,不能把妄念壓死了。但要不跟它跑、不放縱它,這就要掌握好分寸,比較細了。
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妄想境是什麼意思啊?就是在這個既不壓死、又不放縱的境界當中。其實,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眾生、花鳥魚蟲等等境界,都是‘妄想境’,都是妄想所蘊積的。不是妄想蘊積,就沒有這些人人我我的境界。因為我們不識得真如自性,無明妄動,追取境相,結果動出來這些境相。我們卻繼續認假作真,妄執妄取,這是多麼迷惑啊!因惑而造業,因業而受報,從無六道處動出六道輪回,從無痛苦處動出無邊苦海。你可能會說:‘我覺得這些挺真實的,怎麼沒有覺出這是妄想境啊?’這就微細了。你的心粗,覺不到微細的境界,要作微細的功夫才行。微細的功夫怎麼作呀?‘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在既不壓死妄想,又不放縱妄想的境界當中,不加了知。為什麼不加了知呢?因為一切有相的東西都是妄想境,也都是真心所顯現的。妄想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妄想境。若無真心,哪來妄想境呢?就像無水便無波、無鏡便無影一樣。因此,就不要對這個妄想境分別取捨了,這就是‘不加了知’。
第四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我們的心總是處在有與無、真與假等等相對之中,其實,這都是分別心在作怪。什麼有無真假等等,統統是戲論。
說有是‘增益謗’,它就是這樣,你再說個‘有’,分明是‘頭上安頭’,無端地‘增益’它,那就等於是誹謗它。
說無是‘減損謗’,它本來就了不可得,何用減損?你再說個‘無’,豈不是‘減損謗’嗎?
說即有即無是‘相違謗’——自相矛盾。
說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有、無、即有即無、非有非無,四句全是謗法!真假等相對法,亦複如是——也都是這樣。
只有證得真如自性,才能離開種種相對。稍一走作,便落有無、真假等相對之中,這就極其微細了。
‘不辨真實’,不要去分別這個是真,那個是假了。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即真即假,即假即真,非真非假,非假非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比如我們修淨土,如果說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假,那就錯誤了。若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我們這裏也真;若娑婆世界是假,西方極樂世界也假。怎麼這樣講呢?因為一切事物都是一真法界所流出,都是真如自性的派生物,都是大圓覺海裏的浪花。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此法界,就是大圓覺海。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因為它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諸大菩薩的淨心所感得;我們娑婆世界是穢土,因為它是我等眾生著境造業所顯現。著境造業也是真心的妙用啊!就真心來講,全是真的;就影子來講,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真心的影子啊!識得真心妙體之後,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絕對有把握了。心即是土,土即是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謂‘生淨土’其實是生我心中之淨土,當然不費吹灰之力,不用來來去去。所以大祖師有言:‘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簡言之:
無念即有念,有什麼念?有正念,正念就是‘了了分明’。
有念即無念,是無邪念,邪念就是‘粘滯’之念。
念而不念,就是‘急水上打球子’——‘念念不停留’。
不念而念,就是‘妄念滅處清淨隨得’。
對照《圓覺經》的四句話:
無念即有念——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有念即無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念而不念——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不念而念——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念念不停留就是一念不生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隨緣開示(十七)》
“一念不生”,不是說一個念頭不起,而就是這樣子起,一起就沒有。有人弄錯了,很多人弄錯了,他說我們用功夫啊,我只能一分鐘不出念頭,坐在這裏,別動,一分鐘,嘩一個念頭來了,嘩一個念頭來了,我要把這個不生念頭的時間拉長哦,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一小時,二十四小時不起念頭,哦,那我功夫就進步到家了,要死了。我說不是到家了,你死掉了,錯了,不對,不是這樣子。你看六祖《壇經》說得很清爽。《壇經》說,有一個臥輪禪師,…………所以說我們“一念不生”者,不是一個念頭不起,不是死在那裏不動,而是說念起不住,念起不隨,念一起,過去了,如雁影過寒潭。這是我們宗下說的,“雁影過寒潭”,大雁在上面飛,嗚---,下麵這個水不動,是“止水”,就是寒潭,表示我們這個心是不動的,“雁影”表示妄念。呼,飛過去之後,這上面沒有影子,一點影子不要留。所以是,“一念不生”也不是說一個念頭不起呀。所以,如何是一念不生,怎麼樣叫一念不生啊,如趙州老和尚說“急水上打球子”。急水,這水嘩---,快得很,在上面打皮球,皮球停得下來嗎,停不下來啊。有僧問投子青:“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 投子青說是:“念念不停留”。所以就是,念念不停留,就是“一念不生”。
做功夫要做活了,不要做死了。所以《金剛經》說得最好,你看《金剛經》說的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看,哎,心不是不生啊,要無所住啊,不要停留啊。我們人,壞就壞在停留,遇到事情攀緣不息,哎,就盯在這個上面想,哎喲,怎麼樣啊,怎麼樣啊,患得患失,就這樣,停留啊。
   
元音老人《解脫歌淺釋》

昨天在靈岩寺,有人問:“無念是不是由兩分鐘、而五分鐘、十分鐘,最後加長到二十四個鐘頭都不動?”不是!悟道應該是活潑潑的,應緣接物,無所住著。無念者,不是一個念頭不起,而是念起不隨,事來不住。一點不動,那就成了死屍,還有什麼用?!這個念頭不要起,不是這樣。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這保護也不是呆板的保,也不是“我看住,我不要說話,我要看住不要說話!”不是這樣子,保護是很活潑的,很瀟灑的,很輕鬆的,不是壓住念頭保:“噢,這個念頭不要起,不要起。”不是這樣。你讓它起,就是你起來,我不睬你,你念頭起來我不睬你,它就過去了。就像馬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的人很多,你不睬他,他就過去了,你一睬他:噯!拉住了,噯!和他講話,那好他就不走了。所以我們保護是很活潑不是死死的,呆住的,壓住這念頭。

無念
元音老人《耳根圓通法門》
念起不住,不隨之流浪不停,即為無念。不是壓念不起,亦不是將一念不生的時間拉長為無念。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所謂“無念”,未必是一個念頭也不起。假如一個念頭也不起,那就變成土木金石了,那是斷滅、是無記,不是無念。無念者,念起不住也。僧問趙州:“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剛剛出生的嬰兒,什麼都不知道,總不會對境生心,妄想紛飛吧!嬰兒是不是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呢?這實際上是以嬰兒作喻,問什麼是“無念”?趙州答:“急水上打球子。”僧又問投子:“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投子答:“念念不停留”。在很急的流水上打球,球能停得住嗎?一下子就被沖跑了。“不停留”就是無住。可見念起無住就是無念,而不是一個念頭也沒有才叫無念。
   
元音老人《在鎮江開示》

人往往有這個誤解,以為是無念啊,我現在無念啊,不動啊,無念,一分鐘,哦,念頭又來了。哎呀,我這個無念只有一分鐘,要把這個無念的時間拉長啊,由一分鐘變五分鐘,五分鐘變成一小時,一小時變成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變成成年累月,都不動,不動,好,那都死掉了,這是誤解。所以我們學佛法是起妙用的,要打開智慧起妙用的,不是死在那裏不動的。所以無念,不是說一念不生啊,而是念起不隨。假如把我們的念都消光,那麼消光了,我真心也沒有了。為什麼啊?念是從真心來的。沒有真心,哪里有念啊,你把念消光,真心也沒有了。就等於是水起波浪啊,波浪取消掉,波浪取消掉,水也沒有了,那不成了斷滅了嗎?所以,這是個誤解。我們明白,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是佛性,而保護它,不住境界,保護它,不跟念頭跑。念頭儘管起,起,一起就消光。
要起妙用啊,我們學佛法,要起妙用啊,要做事情啊。社會上一切事情,都要我們來擔當,來做事情啊。所以佛法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要做大事,一切事情都能做。你念頭都不動了,不起念頭,死掉了,還做什麼事情啊?所以那是個誤解,就是我們做一切事情,就像不是自己做,是別人做一樣。不住在這個事情上去,自然我們這個靈妙真心發揮大用。我們一天到晚地,住在那個事境上,不停地想,不停地動,人家說“利令智昏”,是吧。就動得太多了,你糊裏糊塗嘍,什麼都不能做了。所以我們成道,起妙用,成就大事業,還是要起妙用。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應物起用、應機起用、應一切事情隨緣起用,而不住著,心不停留在上面,做過就休。所以時時其心這樣靈活,靈妙,不然的話,心就呆滯了。

識得不為冤,死水不藏龍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隨緣開示(十八)》
有個梁山師徒對話的公案。梁山有一個徒弟,是種菜園子的,叫園頭,叫他種菜。他的師兄弟,就到園頭那兒說:師兄啊,你怎麼不去問問師父呢,你問問師父,我們在邊上聽聽也好啊,得點益啊。叫我問,問什麼我都不知道怎麼問,問都不知怎麼問。你去問問,我們聽聽嘛,得點益處。這個園頭,哈哈,我要麼不問,我一問,要把老和尚拉下來,拉下座來。噢,你問呀。等我高起興來再問。
一天,師父在上面說法呢,園頭高起興來了,問師父:“師父,家賊難防時如何?”那賊也是家裏的,家賊,不是外來的,外來的,一看,嗯,是外來的,注意他,來偷東西啊。自己人哎,防不勝防,家賊難防時如何?這意思就是說,起念頭啊,自己的習氣,念頭你要翻出來,啪,啪,啪,翻出來,念頭不都翻出來嗎?你坐在這裏,啪,一個念頭鑽進來了,這個難防,防不勝防啊。這個功夫怎麼做法,怎麼做啊?
師父說:“識得不為冤。”就是念頭來了,你看見它,知道來了,你就不冤枉了,就好,就不跟它走了嘛。念頭你看不見,跟它走了,就完了。所以我們做功夫就是,告訴大家,要時時保任,看住念頭起處啊,觀照啊,念頭一來,你看見啊,不要跟它跑啊,我們直說了,從前老禪師不直說,“識得不為冤。”就是來了看見它,就“識得不為冤”。那徒弟厲害呀,追下去問,“識得之後如何?”識得了,識得知後怎麼樣,是吧。識得了怎麼樣,這是進一步功夫啊。  
有個禪師呢講這個公案,就講到這裏“識得不為冤”時,下麵參禪的一個和尚問,啊師父啊,我們這裏也有爭議,識得之後怎麼樣?他也問識得之後怎麼樣,識得之後怎麼樣?哈哈。問:底下問了?底下問了,問他,問他麼。你這師父答復啊。師父答這個公案,答得驢頭不對馬嘴了。識得之後如何?“死水不藏龍”。這怎麼是死水不藏龍呢?!我認識它,怎麼是死水呢?!脫了一個環節了。
這個園頭問他師父,識得之後如何?梁山師父就不這樣說,梁山師父說:“貶向無生國裏”。貶向,趕出去,趕到不動不搖的地方去,無生國嘛,不生不滅的地方去,貶向無生國裏。
這園頭再問一句:“這就是安身立命處嗎?”這就是他的安身立命處嗎?就這樣貶到無生國裏,不動。這樣不動,不動,這樣子坐下去,就對了嗎?這就是安身立命處嗎?你看這句話。
問:再繼續問他。
哎,立即問,安身立命處嗎?這師父說,“死水不藏龍”。坐著不動,死水不藏龍,這才合拍。
他答識得後如何,他就說“死水不藏龍”,哎呦,哪能好接引人啊,哪能好接引人啊。所以現在,真是沒開眼睛的。啊,你怎麼接引人啊,所以,參禪完全要師父接引。這師父沒開眼啊,接引不了,怎麼接引啊?你不見他說死水不藏龍,怎麼叫死水不藏龍?我剛好認識它麼,正好,認識它你不要睬它,趕到無生國裏,這話對啊。趕到無生國裏,就坐著不動啊,看住它死在那裏啊?那才是死水不藏龍!要活潑潑。所以我們說,不是壓住念頭不起,在那不動,哎,要無所住,哎,念頭不是不起,無所住而生其心。

正念還是要有的,定慧等持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離沉、掉、無記,而令等、持、惺、寂”。“離”,就是離開。“沉”,是昏沉、打瞌睡。懶牛上路睡事多,就象那懶牛,不上路睡事倒不來,一上路就瞌睡起來了。有的人不打坐還好,一打坐就昏沉,呼、呼地睡。“掉”,是掉舉、妄念多,坐在那裏七上八下地打妄想。這樣做功夫絕對不行。我們要做到不昏沉、不掉舉,但也不能落入無記。“無記”,就是連正念也沒有了,象塊木頭、石頭,這樣也不行。要了了分明,正念昭昭。我們常說觀心、觀心,要觀住它,不能落入無記,正念還是要有的。“等”即平等。“持”即均持。“惺惺”就是觀、就是慧,“寂寂”就是止、就是定。所謂定慧等持,就是寂寂和惺惺均等,沒有偏高或偏低。不是惺惺多些、寂寂少些,或者寂寂多些、惺惺少些,而是等量、均持。既是了了分明,又是寂然不動;既是寂然不動,又是了了分明。定和慧一體,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只有一體,才可能等持。

不是沒有孩子的空保,與大慧斥責的邪禪截然不同
元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
或問:“大慧杲禪師斥諸方靜坐觀心為默照邪禪。今子教人於直指見性後,綿密觀照,保護真心,豈不落入默照邪禪之列?”
答曰:大慧斥諸方為默照邪禪者,以諸方不知有——不識本性——只在那裏空坐,徒勞無益,更有落入死水、無記之虞,所以斥為邪禪。今我們大家先識本性,而後加以綿密保護,不是空保;是有主、知妙有的保,猶如有了孩子後加以養育的保,不是沒有孩子的空保。這和大慧斥責的邪禪截然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觀照功夫
元音老人《心經抉隱》 
《心經》觀自在:若功夫未到這一步,那就還須時時觀照,使自性安住本位,不隨念轉,不隨境遷,這就叫做“觀自在”。
功夫再進一步,圓熟了,這“觀”也不要了,須捨棄掉。有個禪師說過:“無覺無照固是生死,有覺有照也是生死。”如果你癡迷糊塗,隨境遷移、流浪造業,當然是生死。為什麼有覺有照也是生死呢?因為執著在法見、法用上,還有法在,所以還有生死。不過這個生死進一步了,是變易生死。因此,功夫圓熟了,法也要舍掉。即使不觀照,也能牢牢地在本位上不動,這就是“自在”。
功夫再進一步,“自”也不要了。自性天真,本來如此,無須常常顧念它。比如,我叫什麼名字,並不需自己常常提醒,不提醒也不會忘掉。這時,自也不要了,佛性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時時處處都在,這就是“在”。
更進一步,究竟到家,“在”也不要了,無在無不在。觸目遇緣,無非真心顯現;舉手投足,皆是佛性妙用。這樣就完全圓熟了。
我們就是要這樣一步步地、時時刻刻地做功夫。所以,觀自在菩薩的“觀自在”三個字,實實在在是我們修行人用功夫的典範。

《恒河大手印》:三個層次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下麵再將這三個修行層次講一遍:妄念起來了,首先識得它,不跟它跑,妄念隨之而滅。但最初認識妄念的力量不夠,妄念雖然滅了,我們心中不無它的影相,還是有的。象遇到從前的熟人一樣,他雖然已離去,但是我們心中卻翻騰起來:這人多年不見了,他過去怎樣、現在如何。人雖離開,影子卻在。妄念雖滅,影相猶存也。此為力量不充之故!
其次,進一步認識妄念,曉得妄念必然自滅,力量較前充足了。但是,妄念的虛幻之相還在,而且停留一段時間才滅去,這如同“蛇結自解”一樣。蛇是不會自己打結的,你若給它打一個結,經過一段時間,它會自己解開。功夫到此,“舊識之人”離去,也不會心起翻騰了,比較以前,又進一步了。
再其次,認識到妄念無利無害,妄念起滅與我不相干。因為真心是不動不搖的,我的真心不因妄念起而損一分,不因妄念滅而增一分,真心無增無減,所以,妄念無利無害,任它隨起隨滅。認識到這一點最重要,做到這一點最好、最妙。假如我們起了妄念之後,還在心裏盤旋,還丟不掉,還要再盤算盤算看,這是力量不充之故。很多人都是這樣,晚上做了個夢,醒過來還要再想想,這夢怎麼、怎麼樣,還要講給別人聽聽。假如我們能做到:知道這是個夢,不去管它,心裏一點影子也不留,這就有力量了。如遇舊識、蛇結自解、盜入空室,這是我們對妄念的看法和消滅妄念之力量的不同層次。
諸位能把妄念消滅在哪一層上,自己去考察考察看。

臨濟三玄三要
元音老人《禪海微瀾》
至於“三玄三要”更是臨濟公心詣。因他用心細密,親曆過來,說得清楚透徹。他說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一玄門須具三要。這三玄三要,我們要細細參透,方知由初悟,漸臻圓滿的玄奧。但歷來諸方對這三玄三要究竟是哪三玄哪三要呢?各執一詞,爭論不息,相持不下。如古塔主、洪覺範、張無盡等,有的說是藉此為塗毒鼓聲,一死便休;有的說是截斷眾流,壁立萬仞,偷心全死而悟本來;有的說似清涼寂滅幢等。惟古塔主獨排眾議,謂臨濟公既說三玄,應還他三玄,怎可以一語而概之。乃採集言句表彰三玄,但於中又遺漏幾要,不無支離破碎之感。在此眾論紛紜,莫衷一是之際,汾陽昭禪師乃以一偈而概之曰:“三玄三要事難分,得意忘言道易親;一句明明該萬象,重陽九月菊花新。”他是臨濟公第五代孫,他說難分,誰敢再分。以是三玄三要之詣,塵封高閣,決無有再提起者。迨至清初天童密雲悟禪師的法嗣三峰禪師出世,進問乃師本宗初祖三玄三要的的旨,悟師以汾陽昭偈答之,三峰不肯,請師清楚明晰地指出三玄是哪三玄?而且一玄有三要,三玄就應有九要,九要又是哪九要?不可籠統顢頇地說一句事難分而作罷。因此引起師弟不睦,更因此爭論。清雍正帝目為犯上,阻止三峰語錄流通,焚毀其書,致今日無從查閱此公如何申述三玄三要之
玄旨,誠為莫大的憾事!於茲無可奈何之際,謹就諸先賢關於三玄三要之論述,擇其適合為近代人用功之軌範者略錄之於後:
臨濟公說“一句中具三玄”。在要弄清三玄之前,先要明白這一句是哪一句,不明白這一句又何從透三玄呢?原來這一句就是上面說的“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即今說法、聽法者是”。這一句最關緊要,是三玄三要的總綱。明白這一句,識得本來面目,才可往下談玄要——用功的過程。否則,如紙上談兵,空說無益。
所謂說法聽法的無位真人,即本來天真、不因造作、不用修成而無依倚的本色道人也。我們現在能說法聽法的不是四大色體,乃各人目前歷歷孤明而無形相的“靈明妙覺”。我們會得這個“妙覺”,只為初悟,習氣未除,自救不了,需要曆境練心,上上升進方能與佛祖把手共行。所以臨濟公把這段曆進的途程分為三玄三要。
從這句說法聽法的無位真人上因各人的根基和所悟的深淺不同,分為三玄。是哪三玄呢?第一是體中玄,第二意中玄,第三是句中玄。蓋從悟得的妙體上發而為之的大意,由意產生妙用拈出而為言句。臨濟公於每一玄,各有一句說話,今為讀者易於明瞭契入起見,將三句提示,顛倒過來,由淺入深的從第三句中玄開始分段略說如後:
一、句中玄:“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
這句話就是說我們看木偶戲,木頭人會動,全靠人在裏面抽線。教我們由此明白我們之所以能言能行全是佛性的作用,離開佛性,這個色體就如木頭一樣,不能動彈,藉此提示而明悟本來。但這只是初悟,執著習氣猶在,故此時自救不了。但在悟後,只要不放逸,不得少為足,精勤綿密地做保任功夫,即能除盡習氣而了斷生死。故這裏就功夫上進的程式分為三要:
初要:初悟時脫離諸相,識得本真,是為句中玄初段。
中要:既識本真,習氣猶在,即當綿密保護,不可稍懈。
上要:以自己保自己,則有想像光影,思欲離之,但功力不夠,猶不能忘。此時任你保護嚴密,但有相而不能忘,所以臨濟公說自救不了。
二、意中玄:“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
斯道妙理難解至於不可以言解,斯真妙矣。既妙至無可言解,則起念來問者,豈不錯乎?即善問如無著菩薩者,至此亦無能措詞。蓋無為法門,其初已悟截流之機——即識得本來入於正位,則群流——妄想——皆斷。漚和者乃水中之泡一起一滅和而成塊也,任你百千萬億有言說的問答漚塊,怎能負擔得起截斷眾流的大機大用?意思是任你百千問答,終歸有解,豈能如無解之妙解,一齊放下,無問無答當下即截斷眾流,而端坐證無為。這裏就功夫進度也分三要:
初要:接句中玄上要,因保任功夫綿密,能離卻想像光影,然猶有離在意中。
中要:功夫更加綿密,忘卻“離”字,遂入無為正位。身心輕安,受用無比。其始也返照之意多;今也變返照而為寂照,端拱無為,一無事道人而已。
上要:此時無所謂功夫,無功之功,其功甚大,即無為亦渾化其跡,無所謂無為矣。此時不求神通變化,而神通自來!到此地位已明兩玄六要,可以教化人天,故臨濟公雲:此句薦得可以為人天師。
三、體中玄:“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
此三要不是上面說的初、中、上三要,而是身、口、意三要。上面說的三要乃返本還原,自家大事了畢者;此三要乃印開心地——朱點——發百千萬陀羅尼,建立化門,起度生之妙用者。為度生故,身則外現威儀;口則隨機對答;意則智悲雙運。以此為印,開發心地,廣大無邊,凡一切料簡、與奪、權實、照用、賓主,不必擬議而自然歷歷分明。(試問:東西兩堂二僧同時出來下喝一聲,還分得出誰是主誰是賓否?)這裏也分三要:
初要:功夫妙到極處,則妙不能久炫其妙而返淡,此淡乃功夫妙到盡極處,返而為淡,不是未曾曆過意中之玄要而妄言淡者。淡如水,水無味,同愚人一樣,無識無知,穿衣吃飯而已。
中要:我們本體本來如此,今複如此,並無增加。斯理實非妙字能盡,惟淡字好,但大家一入淡則覺孤寂而飛走去,惟智者能安而樂之。淡雖無味,然無味中有一至味在。原來不是色、不是空、不是一、不是萬、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境、不是物、不是有為、不是無為、不是亦不是,於行住坐臥,動靜酬酢往來之中而歷歷孤明,如朗月當頭,推之不去,攬之不來,總無絲毫接續斷滅,影響之相。
上要:至此難於開口措詞,世尊見文殊、迦葉白椎竟便下座,古來諸禪德至此便拂衣歸方丈。惟曹山禪師有一句話可用來明此上要。僧問曹山:“朗月當頭時如何?”山曰:“猶是階下漢。”僧曰:“請師接上階。”山曰:“月落時相見。”諸位讀者,月落後莫非即漆黑一團,不見光明了麼?非也,這是功夫到究竟處,渾化相忘,毫無痕跡,猶如吾人在空氣中而忘其為空氣也。此時如有人進問一句:“月落後作麼生相見?”我即向他禮拜了退。

覺照寂照照寂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我們先要覺照,慢慢地進而至於寂照。覺就是知覺,念起要知道,不跟它跑,這是有功之用。假如看見心念動了,放不下,自己定力不夠,不能止斷其連續,這不行,須趕緊假佛力加持,以斬斷之。念佛的人迅速提起阿彌陀佛聖號,將妄心住到佛號上去,妄念就不能持續了;持咒的人則將咒一提,妄念就被轉換了;參禪的人時刻照顧話頭,妄念自然不起。假如妄念起來也不知道,跟著念頭跑,那就完了。所以見道後,須綿密保護。保熟了就不要保了,可由覺照進而為寂照了。寂就是不動,不再用覺了,同時照也忘了,自然照而不著照,有個照在還是有住,還是有功之用,無照無不照,這才進入無為。無功之用,其功甚大。到這裏,才能入不退轉地。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我們前面講過覺照,時時要覺悟、警覺,不要跟境界跑。到後面覺也不要了,還有覺在,就是有作為。要無作為,才稱“無為”。功夫成熟了,不用提起覺照,自然覺照。不提覺照,就是寂;自然覺照,就是照。這就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呢?儘管起妙用,本體仍是如如不動。功夫到這裏才算到家,還有覺照在,那就還沒到家。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這樣,總是要經過提起覺照的階段。要覺照、覺照、再覺照,把它照熟了,就象人在空氣中,忘記了還有空氣。“如入芝蘭之室,久聞不知其香”,渾化相忘了。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221 問:“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究竟起念不起念?
答:照即是用,即是念念不停留。無念之可念,無起之可起,法爾顯現,自然應緣。

保任(淨念相繼)
元音老人《禪海微瀾》
“保任”功夫是由淺入深的兩步功夫,不是一回事。“保”者,保護也;“任”者,放任也。做功夫先從保護下手,如嬰兒降生後,須妥善保養,以免夭折一樣。等有為的保護功夫做到圓滿,在日常動用中毫無走著時,才能進入“任”字功夫。任其自由行動,要坐便坐,要行便行,毫無拘束,方能進入無為正位。更向上,渾化其無為之跡,無所謂無為不無為,鎮日如癡如呆,饑來吃飯,困來打眠,方得真實受用。
   
元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

關於“淨念相繼”一語,其中大有學問,它和禪宗悟後的保任功夫完全無異,它是念佛人修行進程的指標。茲不嫌辭費,略述於下:
蓋“淨念”二字非如一般人所想像的以清淨心念佛,即為淨念,而是念佛功純,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一時脫落,能所雙亡,空有皆泯之正念,始為淨念。
至於“相繼”,則又分靜中相繼、動中相繼與動靜一如等功夫深淺的差別。茲分析如下:
一、靜中相繼。念佛人念至能所雙亡,本性顯發時,為初顯淨念。嗣後,因無始曠劫著相習氣深厚,不能每坐皆顯,須隔數周、數月甚或一年再現,此全視行人的根基與修行的疏密而定。此時,行者須加勁精勤用功,使相隔時間漸漸縮短。由一年而數月,而一月,而數日,最後座座皆現;此為靜中相繼,相當於禪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為理一心。
二、動中相繼。靜中能時時相繼,遇境緣動亂時,又複打失,不能稱為真相繼。須在日常動用中磨練,上而至於縱橫無礙,順逆無拘,如在靜中一樣,仍舊孤明歷歷,無有走著,方為動中相繼。但有時偶而忘卻,遇境而動,馬上即覺而歸空。此相當禪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二階段功夫,是為事一心。
三、動靜一如。不管動中靜中,俱無走著,且無守住之心,純任自然。此相當禪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為理事一心。
四、相繼亦不可得,不守之心亦無,昔日所有玄妙奇特,一掃而空,鎮日如癡如呆,淡而無味,然無味中有至味在焉。此相當禪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階段,是為事事一心。斯真淨念相繼者也。

還觀什麼照啊!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淺釋》
大手印最直捷,直指“融妄念為法身妙用”。你若能直下承當,那就是“一念越三祇”,就直下“熟識法身”了,這才真是無出無入的大定。這時候你就不怕妄念了,妄念盡管起好了,這都是法身的妙用,只要不理不睬,不住境、不執著,時時處處這樣觀照,慢慢就熟識法身了。你可能會說:“咦!你怎麼還是講修行過程?這樣觀照並不是直捷熟識法身啊。”對!那是因為你沒有直下承當,我不得不這樣說。你若真的承當不疑,還觀什麼照啊!







金融产品
fcfsjhfdskjfhhjk